很多人将德钾更多地定位在钾肥,其实我们的产品很多,比如一些特殊的氮肥、复合肥和钾肥,钾肥大约有6、7个品种。毫无疑问,德钾在中国的发展决定于企业自身的产品结构,德钾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与俄钾和加钾公司相比,德钾公司比较小,在氯化钾上对中国也不可能会有什么要求,毕竟货源的诸多限制使我们在中国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作为硫酸钾镁肥全球最大的生产商,钾镁肥才是我们的优势,K+S更希望在钾镁肥方面有所建树。
对于钾肥,每一个供应商都希望价格稳定。其实经销商环节投机很多,去年价格很高的时候有需求吗?终端不动,价格哗哗地涨,这个时候经销商跟进多,可能是涨了好几倍、倒了好几手,其实还是同一袋肥料。对于经销商来讲,只要涨价就抢货,即使是抢错了。但是,当价格跌下来的时候,就会无人问津。
对于目前的市场,我相信供求关系会慢慢找到一个平衡,价格和库存数量也会回归到合理位置。市场重启市场信心是一方面,但是,如果经销商和农民这些环节都能保持适当的库存和量,市场就会有需求。原来这些环节没人看到,事实上这个量就有几百万吨。一旦农民开始买肥,市场也将很快启动。钾肥的需求决定于与粮食的投入产出比,买不买、买多少最终是农民说了算,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回过头来,只要终端有需求、有量,经销商这个环节的积极性很容易调动。
从化肥产业来讲,国家不可能让化肥成为暴利行业。站在生产商或者中间贸易环节,他们可能是希望产品的价格更高一些,才符合他们的利益。但是从国家层面上讲,还是愿意牺牲生产商、销售商的利益,希望农资产品更便宜一点儿,只有这样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中国市场和国际其他市场相比,相对隔离、比较封闭,政府的政策可以影响价格,无论是农产品价格还是化肥价格,政府的影响都非常大。同时,中国的政策也能影响很多国际供应商的策略,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际化肥市场。可以说中国和国际市场的差异就在这里,尤其是对于产能比较大的氮肥和磷肥,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政策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