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早被人们津津乐道,由于紫砂的质地特点使它能吸收茶汁,因此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同时,紫砂壶又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千百年来,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走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名字、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紫砂壶具有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双重属性,因而在茶具中特立独行,有关紫砂陶器的“标准”也众口难调。但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则为紫砂壶行业掀起新篇章。
随着紫砂陶器市场的变化,1989年公布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已经明显不再适应当前紫砂陶艺文化的发展要求。2006年,中国轻工联合会提出修订编制新标准的要求。历时两年,宜兴检验检疫局与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经过深入调研、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共同完成了标准修订编制工作。为更适应生产企业的检验和出口检验工作的实际需要,新标准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还参考了国外陶瓷产品的标准,并以宜兴检验检疫局十年来的检验检测数据为依据,进一步明确了紫砂陶原料的界定标准、紫砂陶制作工艺标准和紫砂陶产品特点的技术要求,使新标准更具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日前,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宜兴联合制定的新《紫砂陶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也意味着1989年公布的《紫砂标准》将自行废止。
据介绍,新标准除了对紫砂器的吸水性、热稳定性、铅镉溶出量限定范围,以及对产品口径高度误差值作了明确限定之外,还要求盖与口要吻合,成套产品的色泽应基本一致,盖子在壶产品倾斜70度时不脱落等以往容易被忽略的技术内容。此外,新标准还明确了紫砂陶器的国家标准适用范围,即适用于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富含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对水质有改善的紫砂泥,也界定了紫砂陶器的制作方法,即以手工拍打、镶接法制成的质地较坚硬而透气的无釉紫砂陶器。这个标准实际上已排斥了注浆、机械成型及上釉紫砂陶器。这一新标准的实施颇受紫砂壶收藏研究界关注,也势必对未来的紫砂壶产销与收藏市场的发展带来影响。
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这些特征使它沏茶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的重要原因。自明清以来,为紫砂壶施釉成为市面上较为常见的现象。然而,这种施釉做法削弱了紫砂的透气性,也抑制了对茶汁的吸收能力,与没有施釉的紫砂壶相比,茶汤容易变质发馊。但此次新标准明令禁止了施釉做法,对紫砂壶重新定义,从而提高了对紫砂陶器产品有害物质的控制要求,为消费者选择紫砂陶器产品提供了健康的依据。
新标准在对紫砂陶器的制作技艺要求中还规定了手工拍打和镶接法手艺,这实际上已经排除了注浆、机械成型。这一新规定是对传统手工技艺及其工艺水平表示出来的应有的尊重。在那些使用灌浆、机械成型等依靠工业化、大规模集约化为竞争手段混入收藏品市场的大批低档紫砂壶,有可能被驱逐出紫砂陶器的收藏界乃至日用品领域。
以往的紫砂壶市场充斥了太多低质产品,如渗漏、开裂等情况时有发生,而新标准在技术上做到了量化、细节化,要求“产品盖与口要吻合,色泽应基本一致,所有等级产品不许有渗漏、磕碰、开裂”等这样的量化内容,从而使市面上的低质赝品得到抵制,保证了消费者的安全。
当传统技艺被市场化后,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以优质、安全、健康的高标准将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是许多制壶艺人与收藏者辗转反思的话题。标准可以为行业发展导航,却也可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绊脚石,尤其在崇尚无拘无束自由创作的紫砂陶器里,紫砂爱好者们更因屡次失望而谈“标”色变。但这一次的新《紫砂陶器国家标准》既有效整顿、规范了紫砂市场,为紫砂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又尊重了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制陶艺术的制作规律,该标准的实施将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