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求职难、农产品价格疲软、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北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
今年年初,湖北省农信社就立下了“军令状”:站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高度上,随“机”应变,积极破解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难题,确保全年累计投放贷款700亿元,净投放贷款200亿元。截至目前,该省已累计投放贷款365亿元,同比增长30%,净投放贷款125亿元。
为特色农业“输血”
湖北省农信社视支农为己任,坚持“穷也贷、富也贷、不讲信用不能贷”的原则,及时推出了农户小额担保贷款、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培训贷款等系列产品,大力推广“信用村+信用户+信用社”的基础支农模式,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的特色做文章、输活血。
房县青峰镇青峰村农民杨太高一直从事木耳、香菇的规模种植,5万元以内的小额信用贷款根本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家里唯一能够抵押的是一栋早年建成的房子和几亩薄地。房县农信社向杨太高发放的13万元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贷款,使他的种植规模一下子扩大了一倍。
荆州市农信社对全市4.7万多水产养殖户发放了8.5亿多元的贷款,大力支持螃蟹、龙虾、乌龟等水产品的养殖。搬迁户林庭洪的“青天袍旅游农庄”在农信社65万元贷款支持下,通过“农庄+农户”的模式,不仅自身年创利5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边20多户特种养殖户致富。
打造信用合作共同体
4月是花生销售的淡季,但襄樊市襄阳区城关镇刘集村的花生交易却红火得很。做了十几年花生生意的龚玉平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花生价格大跌,国内食用油价格也一路走低,正是大量收购花生的大好时机。就在他为收购资金发愁的时候,襄阳区农信社信贷员主动上门调查其资金需求状况,不到3天,50万元信贷资金就打到了龚玉平的账户上。目前,襄阳区农信社已向花生行业协会会员发放贷款6450万元。
近年来,湖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是异军突起,但却是块头小、资产小,而且融资难的问题也没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经调查,该省17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09年的总贷款需求为3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2亿元,增长44%。湖北省农信社及时推出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信用社”的联合支农模式:合作社社员(协会会员)可以建立联保基金,农信社按一定比例放大贷款数额;以专业合作社名义贷款的,由成员保证担保;以成员名义贷款的,由合作社保证担保。力求打造出信用合作与生产合作、供销合作的共同体。
今年前4个月,湖北省农信社已累计向17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3990多名会员发放了4.9亿元贷款。
做强现代农业领军实体
宜昌市萧氏茶叶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北省的农业龙头企业,他们采取“市场+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助推10万农户增收。在宜昌市农信社的支持下,该公司去年共销售茶叶1.6万多吨,实现了2.96亿元的销售收入,茶农的亩均收入达到8000元至1万元。今年,茶园一开园,夷陵区农村合作银行就用订单质押的方式向其发放了1800万元的贷款,支持其敞开收购茶叶。一季度,该公司的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倍,同时,也增加了该集团合作农户的收入。乡高抬村村民付承英种了5亩茶叶,今年,由该集团公司担保,夷陵区农合行向付承英发放贷款15万元,支持其为该公司收购、加工茶叶5.5万公斤,销售收入达40万元。
湖北省农信联社理事长徐新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负责任的农业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与农民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省农信社便会全力支持。
湖北省农信社构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信用社”的主体支农模式。针对农业龙头企业资产不足,基地农户缺少抵押或质押的资产等问题,湖北省农信社开发出了仓储质押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订单农户贷款等系列产品,用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产供销,做强现代农业的领军实体。
今年,湖北省农信社已累计向省内700多家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发放贷款67.68亿元,企业贷款余额达39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