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我初中毕业后,老支书对我说:供销社在咱们村设双代店,要求物色个有文化、觉悟高的同志担任代销员,经党支部研究就由你担任这项工作吧。从此后,我既当店长,又当代销员,与农家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长期的工作中,我悟出这样一个理儿:就是在服务上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在经营上做到与时俱进,准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改革开放前,代销店独家经营,过着舒心的日子;市场开放后,竞争很激烈,但我一门心思为“三农”服务,不但使小店越做越大,并且还成立了合作社,多次受到省、市社的表彰奖励。
小店变超市
打破传统天地宽
2003年,我看到城市里流行超市,感觉很新鲜,就琢磨着能不能把代销店也变成超市呢?当时农村的供销社网络还是清一色的老柜台、老货架,我认为农村发展超市是早晚的事,经过再三考虑,我倾注所有积蓄,投资20多万元,推倒原先的旧设施,建起了全县第一家农家超市。农家超市开业后,吸引了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前来购买商品,使小店一下子活跃起来,日销货量从原先的不足千元猛增到日均销售额2000元以上。
经营中,我始终坚持“货真价实、让利于民”的原则,针对“三农”的日常需求,做到了商品齐全,应有尽有,比如说家庭用的小钉锤、绣花针等零碎物件,在我的店里都能买到;我们当地办丧事,有置办“祭盒”的传统,盒内一鸡一鱼一猪头,外加果品点心一箱酒,这些东西我的店里一应俱全,还免费提供专用的木制盒子,2008年就卖了700多套“祭盒”,总价值达10多万元。老百姓在消费过程中,也进行着对比,觉得在这里消费价格合理,实实在在,比在集市上购物省事、划算,回头客越来越多,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又引来了大批的新客户。
俗话说:人人心里有杆秤。为了体现咱供销社是真心为老百姓服务的,我依托超市,做了几件实事:一是在院子里打了一眼深水井,免费为老百姓提供生活用水和浇地用水,不收分文费用;二是对老年人、残疾人购买的笨重物品,一律送货上门;三是谁家有人患病需要住院治疗的,一律先垫上500元救命钱;四是店里安装的电话,凡是有急事或者联系砖瓦等建材的,一律免费拨打;五是对社员需用的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尽量送到田间地头。几年来,我用自己的农用车,先后为全村90%以上的农户送过化肥、水泥、面粉等,为10多户村民垫支过医疗费用;谁家有红白喜事,我总是上门帮助,借钱借物,为群众解决燃眉之急。谁家的学生急需学费,总是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使孩子没有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
组建合作组织
与农民建立鱼水关系
2005年,根据当地主产大蒜的特点,我率先在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组建了第一家村级大蒜合作社。合作社不但吸收了本村的农民,还根据种植规模和个人自愿,吸收了周围村庄的部分农民,合作社的业务由大蒜的种植与销售,扩大到花生、玉米、地瓜干等农副产品,为入社社员提供了一个种植、粗加工和外销的综合平台。
大蒜合作社成立后,我积极改良品种,搞科学种植,建立了600亩的标准化大蒜种植基地,拿出自己和亲戚的30亩大蒜作为试验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3—2005年连续三年获得了好收成,仅大蒜一项每年每户可提高收入2000元以上。但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大蒜价格一路走低,严重影响了社员的收入,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市场上猪肉价格不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调整思路,带领社员发展生猪养殖,我于2005年投资购买了一台饲料加工机,又经过考察购进了“大洛克”母猪,带领大家发展生猪养殖。
对于经济困难的养殖户,我放心地赊销饲料、赊销仔猪,等生猪出栏后再结算,让很多社员放开手脚地搞生猪养殖。不仅如此,对村民需要的各类农资、日常用品,我也总是放心地赊销,等村民们收获庄稼后,可以用现金结算,也可以用收获的农副产品进行折价结算,为此我为村民每家每户都立了一个账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我们村的养殖户越来越多,还带动了周围村庄的村民搞生猪养殖,仅我们本村就有200余户合作社社员干起了家庭养猪,生猪存栏量由2006年的330头增长到目前的1500多头,仅此一项每年可为养殖户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近年来,我坚持“扶持、赊销”的做法,年销售饲料达2000吨以上,月平均赊销额均在30万元左右,日用品赊销额也在20万元左右。这样算起来,等于自己拿出50万元左右的资金无偿地给农民朋友周转使用。村民们收获后或手里有了钱,总是主动来店里结算,农家店与农民朋友结成了互相依赖、互相信赖的鱼水关系。
发挥信息优势
培训新型农民
为了提高农民朋友的种植养殖技能,我利用农闲时节,联系了青岛晨丰饲料有限公司、临沂市环山饲料公司、县畜牧局、县科协等有关部门,借用村委办公室,去年举办了五期培训班。举办第一期培训班时,我以为村民难以组织,就购买了点礼品,参加者人手一份,投资600多元,印制了部分材料。等到培训班开讲时,屋里挤满了人,最后搬到院子里上课。后来举办的几期培训班,就连外村的老百姓也来听课,场面十分火爆,大家的热情很高。受培训村民达到1200多人次,其中1/3的村民来自外村。广大村民对举办培训班非常支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前来讲课的专家也很受鼓舞,表示以后将加强合作,多为农民朋友提供技术培训。(文章来源:大众网)
编后
庞耕清用30多年的时间,把曾经三尺柜台的“双代店”经营成现如今产品琳琅满目的农家超市,不仅提升了供销合作社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还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活,改善了农村的购物环境。
庞耕清的农家店30多年的变迁,是供销合作社30多年扎根农村的一个缩影;庞耕清30多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供销合作事业,是千千万万供销合作社人30年来为农服务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庞耕清,还是他的农家店,发展虽然谈不上改天换地,但在农村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无可替代。
供销合作社能历经艰辛,走出低谷,正是得益于有一群像庞耕清这样的供销合作社人坚守为农服务的宗旨,把根深深扎进农村这块供销合作社赖以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