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几年,山东威海市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养殖产品竞争力,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渔民专业合作社组织。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从渔业科、渔业技术推广站(水产研究所)、海监、海洋环境监测站等相关部门抽调多名技术骨干组成多个工作组,负责对渔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证件办理以及养殖用水的监测分析等服务,逐步形成了科技指导与培训、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监测为一体的服务格局。
二是加强宣传与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有关渔业合作社建设的相关文件。先后举办培训班8次,培训学习人员35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20000余份,出动宣传车12余次,接受咨询1000余次,大大提高了各合作社成员规范养殖的意识。
三是强化规范管理。抽调专业人员积极协助各渔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章程,规范入社程序、选举制度、议事规则、分配方式等,并形成正式文件,发放到每个社员手中。
四是认真组织开展调研考察工作。先后到青岛、潍坊、莱州、东营等地实地考察大棚养参技术和苗种市场。通过实地调研考察,大大提高了养殖者的认知水平和合作社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是积极争取资金与项目支持。针对渔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短、资金短缺,运作困难的实际,积极争取上级的扶持资金,认真开展养殖环境评估和产品检验检疫工作。
六是全方位的提供技术指导。聘请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水产研究所等专家为合作社提供全面技术服务和指导。引进了石斑鱼、漠斑牙鲆、珍珠鲽、舌鳎、红海参等新品种进行养殖,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大棚空间,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了口蛄虾、河豚鱼、梭子蟹等的大棚养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七是将科技入户工程与渔民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把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与渔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作用,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