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芒种三天镰刀响”。
6月初,正值芒种,笔者来到连续4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所到之处,金黄的麦子一望无垠,印证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正在抓住当前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积极抢收。
麦田里的农民少了
往年,每到麦收时节,麦田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齐上阵,农民常常把“麦口”比作“虎口”,一个麦季下来,人累瘦了,脸晒黑了,仿佛剥了一层皮。
今年,笔者在庙山镇万亩示范田里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成熟的麦田里,五、六台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却很难看到农民在忙碌。
“过去,一听说割麦子,头皮发麻,一亩地累的要死要活的,至少也要三、四天,现在可好了,一亩地不用半个小时就收割完了,还是机械化还好呀。”曾经饱受麦收之苦的刘老汉感慨道。
站在地头等待机械收麦的农民李明俊告诉记者:“镇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农户只要提前将自己的农田位置、面积,与‘农机合作社’签定好代耕代管合同,每亩交上50元钱,不动一下手,不弯一下腰,小麦给送到家。你看我们农民跟脱产干部一样,也‘脱产’了。”
麦场不见了
俗话说:“八十得有个娘,一分地得有个场”。麦场是农民必须准备的场地,而今年麦收时节,笔者没有发现一户农民在打场,昔日麦场上的碌辘,也不见了踪影。
“麦场派不上用场了,现在农民将麦场改种了蔬菜、小杂粮等作物。”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那怎么晒粮了?”
“现在农民富裕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大平房,麦子的‘地位’提高了,在平房晒粮既不用看护、又干净。”
狼烟没了
在往年小麦秸秆被农民视作‘废物’,大多农民嫌运输麻烦,往往一把火烧掉,而今年大不相同,郯城镇农民显得格外“吝啬”,麦收过后,却将秸秆晒干、收集、堆放起来,待来年麦秸值钱时,卖给加工户、养殖户、沼气户。
“麦秸晒干后,过了年一斤秸秆能卖到两毛多钱,相当三两小麦钱,一亩地仅麦秸就能卖50多元钱。”该镇高赵村村民安月明一边在麦地里收集秸秆,一边告诉笔者。
郯城镇今年种植小麦8万多亩,今年农民把麦秸看做“金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据该镇副镇长介绍:全镇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6处,牛存栏量1000多头。每头牛一天按10公斤食草量计算,每年至少要吃掉秸秆360万公斤;全镇6处麦秸收购点与江苏造纸厂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全镇2200多个沼气池,每年需要秸秆50万多公斤。
麦秸出现了“牛市”,一些精明农民却发现了秸杆中隐藏的“财富”和“商机”,麦收期间,他们开车到田间地头收购麦秸,一部分直接卖给养殖户,另一部分买回家经过晒干囤积起来,等待秸秆价格上扬时,再出手。一些村民看到他们挣了钱,也都瞄上了这桩生意,纷纷参与。有的农民不忙割麦忙收秸,全家人出动,四处收购。
目前,随着收购秸秆大军的不断壮大,该镇焚烧秸秆现象不见了,狼烟也不见了。(张乐民 杨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