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6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花生青枯病又称青症、花生瘟等,属细菌性病害。花生发生青枯病危害,不仅严重影响花生的正常生长,造成大量青枯死苗,而且还会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生产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做好防治工作。下面介绍花生青枯病的主要症状、发病特点和防治方法,供参考。

  主要症状:花生青枯病—般在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盛花期为发病盛期。病菌主要浸染植株根部。发病后地上部分表象为:主茎预梢第一、二片叶片先失水萎蔫,早上延迟开叶,午后提前合叶。l-2天后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色暗淡,呈青污绿色,后期病叶变褐枯焦。地下部分表象为病株易拔起,其主根尖端、果柄、果荚呈黑褐色湿腐状,根瘤墨绿色。

  发病特点:花生青枯病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粪肥中越冬,当气温适宜病菌遇寄主植物,便迅速从根部、茎部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病根、病茎腐烂后,细菌散布在土壤中,借流水、人畜、农具和昆虫等传播蔓延。病菌喜欢高温、潮湿,在土壤湿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引起发病,发病程度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若雨日多,或大雨骤晴,病害发展快。不同品种抗病性不同,一般蔓生型品种抗病力强,而直立型品种较易感病。水旱轮作地发病轻,重茬连作地发病重。肥力水平高的土壤发病轻,瘠薄土壤和砂壤土、黄粘土等发病重。一般花生播种后30-40天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1)坚持合理轮作:实践证明,花生实行水旱轮作能有效地改变病菌生存的生态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源。没有条件水旱轮作的也可与麦类、玉米、高粱、棉花等非寄主作物实行两年以上轮作,以从根本上阻截病源。(2)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下水位较低,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田地栽培花生;注重花生土壤的培肥和改良,增施各种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料;做好多雨季节的土壤水分管理,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并撒施熟石灰处理病穴。(3)搞好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亩可用25%敌枯双可湿性粉剂用药2.5公斤,配成毒土盖种,或用25%敌枯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或用硫酸铜0.5公斤,溶于10公斤氨水(含氮约15%)中,加水600公斤稀释淋浇病株及其附近健株(每株淋药液0.5公斤),或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20克加100公斤水,加少量中性洗衣粉以增加药效,于花生定株后喷雾,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次。也可用20%丙硫咪唑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2500-3000倍液,每隔10天喷一次,连喷2次。(胡启山)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