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去劝业场,走到和平文化宫门前,我被“名流茶馆”的大字吸引。我知道里面不止能喝茶,还可以听相声。走进去,台上相声演员可能正在“抖包袱”,只见老年人哈哈地笑,后面的年轻人笑得捶胸顿足。前面几个穿着入时的姑娘笑得前仰后合,正与台上穿着大褂的相声演员,形成了一道现代与古典的美妙融汇!当相声遇到时尚,自然地合流了。我就近坐在空座上,也来品茶享受这难得的时光。
此后,我一直在想,是茶馆里的“茶”,吸引了我去听相声,还是茶馆里的“相声”,吸引着我去喝“茶”?
本来对天津老一代的人们来说,在茶馆听说相声不是什么新鲜事。天津建城十一年,南方物美价廉的茶叶,经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到津城,给天津带来了空前繁荣的饮茶局面,上及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人人爱茶、饮茶,形成了“累日不食犹可,不得一日无茶”的饮茶风尚。一时间津城大街小巷的茶摊、茶馆应运而生。大运河带来的繁荣商品经济和发达的城市商业使得茶馆数量多、种类全,形式不同,各具特色。以茶为载体,吸引着不同身份的茶客。在同一种宽松的氛围里,扩大生活空间。而相声在诞生之初,经历了从撂明地,右手用白沙土“画锅”、写字,左手打“义子”(两块小竹板),到茶馆表演的蜕变。后来,基本上就是以茶馆演出为主。
如今,天津形成规模经营的相声茶馆不下十几家,其中劝业场附近的名流茶馆、估衣街的谦祥益文苑、南市的燕乐、中国戏院小剧场、劝业场五楼的天华景、赤峰道的大金台等茶馆,都有百人以上的茶座,一般都保持一天两场演出,有的每周中,有三天演三场,像“名流茶馆”每周五、六、日三天,每天三场,爆满。茶座票价一般是10元、20元、30元,根据茶座的前后。茶水免费。像谦祥益文苑,为凸显茶馆本色,有时节目开演前表演茶艺。日场有时上演古琴,京剧,曲艺,但以相声为主。在这些茶馆演出的主要是以三个专业相声队:众友、哈哈笑、九河。也有业余票友出演,比较著名的有南开大学的学生裘英俊、于丹。大金台每周都有“相声秀场”,专为业余相声爱好者作平添预定座位了秀,并有专业老师点评。茶客还可以依据个人喜好“点茶”,再花三五元钱可以喝上铁观音、茉莉大白毫,再多花钱还有更好茶色品种;现场“点活”(点节目),和演员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更凭添了人们品茶的情趣。喝着茉莉花茶、嗑着瓜子,吃着特色风味小吃,在笑声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风俗民情和历史典故,也在不经意间起到了俗话说的“说书唱戏比喻人”的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来相声茶馆的多是喜欢喝茉莉花茶的休闲娱乐的中老年茶客。进入新世纪,到茶馆品茶听相声看演出的已不只是中老年人了。年轻的白领青年、公务员、医生、恋人和学生等占多数,也有北京开车来的曲艺迷。每逢节假日,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的一些听众慕名前来茶馆品茶听相声的茶客也不少。最近,北京有的旅行社推出“天津一日游”,以天津相声茶馆招揽游客。外地来津品茶听相声的人们,他们看中的是天津相声茶馆的那种扑面而来的大茶馆的氛围——轻松、惬意,和其他地方很难享受到的只有天津才可以听到与广播、电视里截然不同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传统的茶馆相声。茶馆生意好了,更要千方百计地为茶客服务,像有的茶馆可以提前电话预订座位,有10人左右预定还可免费送票到家的服务。
今年《今晚报》载:“当下,相声茶馆在天津十分火爆。相声茶馆一个接一个地开”。可是,当初茶馆业主们选择这条路时,也是历经艰难曲折的。现在成为天津市旅游局唯一一家涉外文化旅游的接待单位的名流茶馆,就是在1998年,由下岗女工于承艳经过10多年艰苦打拼,才渐渐成为天津相声茶馆的“旗舰”。而相声茶馆中的相声是与一位已故相声老艺人于宝林先生有关,10年前,他不顾年老体衰挨门挨户请出同业们,并率先带着他的弟子组成相声演出队在茶馆演出开始的。这位上世纪30年代就在天津南市“三不管儿”东兴市场茶馆说相声的老艺人,晚年为恢复茶馆相声不遗余力。
天津茶馆的今天好像在重复着过去?其实不然,新时代的新茶馆,已是大众经济中的大众文化载体,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它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表达着民族的个性,现在的茶馆业主是要把茶馆作为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