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7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就是个稍微有点儿知识的农民


  讲述人: 浙江省平湖市新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盛保龙

  整  理:本报记者 曹 杰


  农业情结

  1964年,我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溪漾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父亲对我的最大心愿就是希望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当农民。

  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教师,进入镇里的中学教生物。我常常利用家里的菜地,亲自培育一些农作物种苗,再带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渐渐地,我对食用菌的育苗、播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一个人悄悄地到父亲的田地里做实验,培育菌种。1987年春天,我向父亲提出,辞掉教书工作回家搞农业。父亲不同意,但我并没有听从父亲的意见,自己跑去镇上的农技站工作了。

  一个人的三大发现

  在当时,我负责的工作是经济作物的育种与栽培,现如今,已经和良种选育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当我发现新的技术和产品,都会在自家的田间试种,然后再推广。

  一直以来,平湖以西瓜闻名。1998年,我引进并种植大棚微型西瓜获得成功,成为嘉兴市第一个种植大棚微型西瓜的农民。这样一示范,使得西瓜亩产值从原来的几千元很快就超过了万元,一下子带动了新埭镇大棚西瓜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千亩大棚精品西瓜种植基地。  2002年,我用种植西瓜的几年积蓄,尝试新的致富手段,投资20万元,研究搭建3万平方尺蘑菇棚,发展双孢菇产业。当年就大获成功。在我1998年创办的占地50多亩的园艺场里,蘑菇大棚一个接一个拔地而起。

  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平湖蘑菇”的品质,我满怀激情、不断奔波,还跑去东北大兴安岭购买价格不菲的黑土壤用于双孢菇的栽种。

  我常常把这一系列的尝试看成是乐趣,并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经验,继续尝试新东西。2006年,我又萌生了新念头:要建一个平湖市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逐步把平湖蘑菇的品牌打到上海去。为此,我投资180万元在南阳村租赁土地30亩,发展蘑菇25万平方尺,成为平湖市最大的蘑菇种植户。我算了一下,这个规模,一年收入能达到180万元,除去100万元的成本,2008年的利润接近80万元。

  通过我的蘑菇基地作示范,全镇农户看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在,新埭镇蘑菇种植总面积达到105万平方尺的规模,打进上海的目标也实现了。我们平湖蘑菇在上海市场拥有很强的实力,我们的蘑菇没有运到,其他地区的蘑菇是卖不掉的。

  但是,蘑菇产业发展了,生产蘑菇的废料一直以来找不到好的处理方法。当时,新埭镇麦士康农业基地引进了芦笋这一新型经济作物,我前去考察后发现,芦笋棚里使用的是阴壤土,土质疏松,不利于芦笋生长。但自己的蘑菇肥料中磷、氮、钾等有机质含量相当高,如果用于芦笋的生长,恰好非常有利。

  所以,2004年,我悄悄投资10多万元,搭建了15亩钢杆大棚,利用蘑菇废料生产芦笋。芦笋用蘑菇废料做有机肥后,大大增加了亩产量,而且吃起来鲜嫩清脆、味道好。就这样,我又在省内首创了这一新技术。现在,有农户申请加入我们的合作社,都要将蘑菇废料进行芦笋种植写入合作协议中,有意识地打造菇笋一体的生态产业链条。

  目前,全市实现芦笋种植面积1300亩,每亩产值7800元。扣除成本,可达到每亩5000元,实现全市总产值1014万元,效益650万以上。芦笋产业已经成为平湖农民增收的第三个主打农产品。

  “稍微有一点知识的农民”

  说真的,担任新埭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的农艺师,不仅是我的本职工作,更是我的最大喜好。如今,在这条路上我已经走了二十多年。我已经不仅仅是新埭镇水利农技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还成了新埭镇最大的蘑菇产业园——盛龙园艺场的场主。同时,我也是平湖市新埭果蔬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农业生产中,社员的技术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要多交流,让好的迅速提高,差的尽快追上来。

  作为一个稍微有一点知识的农民,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帮助大家增收致富,只要农民找上我,就心甘情愿为他们当“田保姆”。这些年,我因地制宜地引进和培育了大棚西瓜、蘑菇和芦笋这三大特色农产品,算是新埭农民信得过的农技服务员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