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近日报道了河南省供销合作社联手省气象局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消息,合作内容包括共同推进“河南兴农网”和“中原合作网”的建设;建立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解决农村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次合作对增加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近几年来,供销合作社为推进农业农村的信息化进程,下了很大功夫。有很多省级供销合作社和电信运营商联合起来,为农民提供“供销通”等农产品信息服务。此类举措为在我国农业农村建立便捷高效的为农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做出了贡献。
众所周知,农民个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处于劣势,这种劣势不仅仅体现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销售价格上,还体现在对各类农业生产信息的获取和运用上。很多时候,农民正是因为不能及时获取瞬息万变的农产品市场信息而盲目生产,最终导致“卖难”、增产不增收。因此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农增收的重要推动力。
据资料显示,目前各级农业部门信息工作机构已发展农村信息员20多万人。农业部建立信息采集渠道近40条,涉及农资和农产品生产、市场、供求等多环节,同时开始整合各涉农信息资源,信息报送与处理全面实现电子化。中国农业信息网影响力不断增强,访问量在世界农业网站中排名位居第二。全国31个省(区、市)、80%以上的地(市)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专门网站,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群。近几年还推进了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各级农业部门建设的“三电合一”平台覆盖面已超过1000个县,在促进产销衔接、引导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可以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对存在的问题也要清醒认识。
有人将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归纳为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信息化的物理网建设成就显著,但信息服务网特别是内容的服务严重不足,导致农村信息化仍停留在“架桥铺路难行车”的状态。 二是农村信息网缺乏统一规划,各部委缺少联动,运营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已建成的网在信息传输上很难互联互通。 三是基层电信运营公司的领导干部和员工,缺少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认识,缺少对农业、农户的基本了解,因此,很难找到有效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运营商在这方面的培训严重不足。 四是中国农民对通信与信息服务的承受能力仍很脆弱,“村村通”工程仍处在国家花钱,村民被动接受的状态。
可见,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道路上的困难、问题还很多,农业部门提出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农民受益”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基本思路依然要继续坚持下去。在建设现代农业信息体系过程中,要鼓励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多方合作的新机制,在发挥好政府部门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不断赋予农业信息化建设新的生机和活力,真正使农民和农村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