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好茶,也爱戏,每当品茶之时,总要勾起戏念。在我看来,茶好像就是戏筋儿。这并非忽发奇想,因为茶与戏原本就有扯不断掰不开的缘分。
茶可直接入戏——礼仪所需
中国之茶文化源远流长,“茶礼”、“茶献”之风,古往今来,盛行不衰。因之,在戏中“上茶”,“看茶”、“请用茶”之语比比皆是。此类戏中茶乃待客礼仪所需之常被道具,其作用虽无关宏旨,但应景、过场之戏却又是少不了的。
以茶为题材
中国人爱吃茶,于是便有了种茶采茶的生活和献茶品茗的风俗;这种生活和风俗又自然要不断地被反映到戏中来。纵观中国戏曲史,以茶为题材或以茶为中心事件的剧目何谓多矣。过去的古装戏有《风筝误·茶园》、《玉簪记·茶叙》、《鸣凤记·吃茶》、《水浒记·借茶》、《借茶活捉》、《寻秦记·茶访》(又名《茶坊》)《茶篮灯》、《茶客游湖》、《宝童送茶》、《秋香送茶》、《送香茶》……解放后整理的传统戏有《姑嫂摘茶》、《茶童戏主》(原名)《九龙山摘茶》,已拍成电影戏曲片。新编历史剧有《朱元璋斩婿》(中心事件是惩治官倒茶叶)……现代戏有江西采茶戏《采茶歌》、《茶亭会》,福建游春戏《十采茶》、《卖茶》,闽西山歌戏《茶花娶新郎》,湖南花鼓戏《烘房飘香》……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足见茶戏蔚为大观也。
由茶引戏
有些戏中的茶实际上是戏“引子”,即由茶引戏。茶既可成为戏剧基本矛盾的起因,又能导致戏剧主要情节的开局。这里的茶就像导火索一样,能引爆出强烈的喜剧效果来。你看,《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一唱“捧起了这杯茶,两眼泪如麻……”就引出了一场“抱琵琶”的好戏。《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误饮了蒙汗药茶,着了钱塘县衙内的道儿,这杯茶既是杨乃武和小白菜的祸水与灾根,又是这出大悲剧的由头。《鸣凤记·吃茶》中也有一番以茶生戏的妙趣。严蒿死党赵文华假意为杨继盛奉茶道:“此茶好颜色。”杨冷冷地回答:“颜色虽好,只是不香。”赵回道:“香便不香,甚觉有味。”杨又直顶过去:“味虽有,只怕不久”,话音未落,一杯茶已泼在了地上。这里围绕茶的对话和细节看似平淡,实则人物之间心理冲突相当激烈。
因茶而演
很多戏中采茶的舞蹈、献茶的动作、饮茶的表演等等,都是因茶而生发出来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与刁德一、胡传魁周旋时,就是借茶而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借茶而念:“……这茶吃到这会儿,刚吃出味儿来!”借茶而演:提壶、倒水,泼去刁德一杯中的残茶……春来茶馆里借茶进行的一场智斗,演得实在精彩之极,妙不可言。昆剧名丑王传淞在《鸣凤记·吃茶》中饰赵文华,献茶时一会儿小人得志,将左腿一搁,身子微晃;一会儿色厉内荏,又赶紧将腿收起,表演得真是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还有一折《寻亲记·茶访》的表演更加出神入化。戏中的主角是一位普通人物——茶馆的茶博士。他向微服私访的范仲淹揭露恶霸的罪行,唱做兼济,载歌载舞,一人担当男女老少、各色人等4、5个角色。不仅舞台氛围、人物对话不脱“茶”字,便是表演、做戏也从“茶”字提炼。如有名的“茶壶身段”,茶博士一手撑腰,像壶把,另一只手弯曲成壶嘴状,抬足、摆身恰似冲茶时铜壶三起三落的“凤凰三点头”……如此生动形象,怎不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中国的茶文化,普通的茶生活,在这些戏里,均被高度地艺术化了。
总之,茶、戏可溶一炉。茶与戏相辅相成,戏与茶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