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茶馆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其中凸显出来的重要特点就是茶馆与戏院相结合,出现了戏茶馆。
清代北京有些称茶园的,其实并不是纯吃茶的,而是剧场,是听戏带吃茶,如吉祥茶园、天乐茶园等。之所以剧场称茶园,还有个缘由。据传,道光三十年(1850),宣宗去世,按国葬规格,全国三年内不许有演戏等娱乐活动。戏园及赖以为生的艺人们勉强度过两年后,实在生活上难以为继。不知哪个聪明人想出个办法,戏园改称茶园,变相复业开门,然后他人纷纷仿照。有趣的是,以后新开戏园也以“茶园”称之。另有一种说法是,明代时戏园内也卖酒菜,所以也被称为“酒楼”。到了清代,戏园内只卖茶点,所以又称为“茶园”或“茶楼”。(阮浩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