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问茶灵隐寺

赵西岳

  早闻灵隐寺佛茶是江南的佛门名茶,我怀着虔诚之心,于阳春三月特地到位于西子湖畔的灵隐寺参禅问茶。

  在环湖前往灵隐寺的路上,杭州的友人给我介绍说,灵隐寺是天下佛教禅宗十刹之一,据载,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年),有印度僧人慧理来到西湖边一山脚下,他看到一峰矗立,秀出尘寰,不禁叹曰:“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复尔耶?”于是便面对此峰筑寺修禅,故寺名为“灵隐”,峰名为“飞来”。

  我正听得津津有味,不觉已到了寺门外的广场。友人向寺僧说明来意后,我们便从侧室来到位于寺西南僻处的“云林阁”。云林法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入座后,便有侍僧给我们奉上已沏在禅壶里的佛茶。稍时,一缕缕清香便从母壶中溢散开来。在待茶时,我打开装在一个烙有“佛”字茶筒里的佛茶仔细观之,那茶叶形状扁平,色泽翠绿,叶面光滑,形体整齐,与西湖的“狮峰龙井”似有根脉相通之处。我让侍僧给我换了一只玻璃茶杯,从母壶里倒出的佛茶,似从碧峰里溢出的一道清泉,在翠绿山色的映衬下,显得碧绿透亮而又光鲜澄澈,比西湖龙井的汤色还要夺目。我闻香啜品,犹春风入怀的清爽,若丹桂飘香的氤氲,不觉神逸而忘怀。

  我们在徐徐品尝之时,云林法师给我们道起了这灵隐佛茶的由来往事。他说,灵隐寺自东晋始建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而灵隐佛茶据寺里记载,是始于唐代的高宗时期,至今也已有1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唐代陆羽的《茶经》曾记述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这便是灵隐佛茶的最早佐证。到了南宋,杭州成了京都,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加上当时的佛教盛行(杭州一带的寺院庵堂就有400多处,僧侣教徒也有数以万计),作为“东南佛地”的灵隐寺,僧徒就有500之众。大家都知道,僧众在寺院里日日清心敛性地做佛事做功课,参禅静坐修身养性是离不开茶的,所以,茶便成了僧众平日餐食饮料的必备之物,也是僧众健身明目的灵丹妙药。在南宋以至后来的清时,天竺寺、灵隐寺等寺庵的僧众都嗜茶如命,每餐必饮,故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其实,灵隐佛茶并不产在寺内,主要产于与寺相毗邻的北高峰、天竺峰一带。这里的茶园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园的西北面,是地势较高的北高峰、美人峰和石人峰,冬天能挡住西北寒风的侵入,东南则是灵隐溪、天竺溪,春夏季节,湿润的东南风直入谷中,形成了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独特环境,加之灵隐一带的丘陵坡地,又属于适宜茶树生长的酸性土壤,因此,茶园里生产的茶叶无疑是西湖的精品了。云林法师呷了一口佛茶,又给我们介绍说,由于寺里每年要用好多茶,外出购茶还觉得有染俗不纯的嫌疑,寺里的僧侣除了每天的佛事,也需要有一定的体力活动,据寺里记载,在南宋嘉定年间,杭州府便把北高峰、天竺峰一带的岭地,官定为寺院的属地,自此,灵隐寺的僧侣便有了自己的茶园。他们要轮换到茶园种植茶树,施肥管理,到了采茶的季节,众僧侣都要焚香净手,素心素意地到茶园精心采摘。寺院里还专门培养了炒茶焙茶的师僧。这样经过了数十年的辛勤培育,灵隐佛茶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名声远播了,以至到了南宋的咸淳年间,灵隐、天竺的佛茶便被钦定为贡茶。到了清初,康熙帝南巡,又亲幸灵隐寺,不仅书写下“云林禅寺”的匾额,又在寺内品尝了灵隐佛茶,称其为“天下禅茶”,这使灵隐佛茶更加名贵珍奇了。

  我们正听得如痴如醉,云林法师嘱咐侍僧说:“用韬光泉水,再为客人泡上一杯。”我诧异。法师合手念了句“阿弥陀佛”,便又娓娓说道,灵隐佛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便是泡茶的水是著名的韬光泉水。韬光水是从北高峰半山腰间的韬光金池中,用中间凿空的长毛竹,根根相连引到灵隐寺的。韬光泉水清冽甘美,富含多种矿物质,可与号称“天下第三泉”的虎跑泉相媲美。用此泉水泡佛茶,可谓“双美兼备”。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在杭州做剌史时,与诗僧韬光吟诗论文,品尝的就是用韬光泉水冲泡的灵隐佛茶。你们是贵客,当然要用贵水啊!我们一听,更感到幸中还有大幸呢!

  慢慢在禅寺里品茶问茶,入口留香的是佛茶特有的清醇芳液,而渐渐浮上心头的是“禅茶一味”的玄机。

  中国佛教讲心即是佛,茶在心中,而茶亦是佛,亦在心中。茶之性本洁本真,而佛之心本善本和,参禅修性,养身守佛,茶则成了佛僧的心灵甘雨,自然如水光山影相生相依了。

  不觉又听到众僧吃茶的鱼鼓之声了,虽日已西斜,能在灵隐问得心中的佛茶,品得佛茶的真味,亦人生之又觉又悟了。

  赵西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