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情系信合无悔路 风雨兼程四十载

□ 本报记者 张占果 通讯员 翟慧骞

  老刘名叫刘占飞,山西和顺县松烟镇北岭头村人,今年60岁。20岁那年,心细的老刘经村里人推荐,当上了信用社服务站的信息员,这一干就是40年。

  我们之间的相识缘于一次偶然。那天我到松烟信用社办事,见到柜台旁坐着一位老同志,埋头在单子上认真填写着什么。“他是谁?”我悄悄地问身旁的小王。“哦,那是咱信用社的信息员,老刘。”小王扭头看了看大声回答道。老刘听到我们说话,抬起头,冲我们笑了笑:“干了四十年(信息员)了。”

  “四十年,该经历多少事啊!”我在心里暗想,“那是什么支撑您走过这四十年呢?”“热爱呗。”老刘憨憨地笑道,眼角的鱼尾纹密密麻麻地挤到了一起。“咱爱干这个。孩子们都在外头工作,成家了,就俺老俩口。平时地里的活也没多少,空闲时间,在储户与信用社之间跑一跑,也是一种乐趣。既方便了村里人,又为信用社提供了资金,咱个人也有利。”说话的时候,老刘总是笑着,看得出,老刘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北岭头离松烟十来里,老刘每天骑自行车最少要到信用社跑一个来回,”信用社的小王插话道,“北岭头那一道川里的人没有不认识他的。”

  接着这个话头,直爽健谈的老刘也打开了话闸子,向记者讲起了他做信息员工作的趣事。

  “80年代,我们信息员还帮信用社发放些小额贷款。记得有一年春气(春耕时节),我跑的十几个村子,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找我贷款,主要是用来购买化肥、地膜、农药、种子等。那时候钱也值钱,有的买几头小猪,贷几十元;最多也就是贷几百元,那年一共贷出九千多元。那时贷款时间还相对集中,还款时间却大不一样:有的贷户卖了鸡蛋攒下钱,便早早把贷款还上;有的贷户打下核桃卖了钱,才把贷款还上;还有的贷户秋收后,粜(卖)了玉茭,再把贷款还上。那时手工计算利息,咱按信用社计算利息的公式,一笔笔把贷款利息计算清楚,再多核对几遍,利息计算不能有误差。和信用社结算本金、利息时,咱也一分钱不能差,不能让集体损失一分钱。当年村里贷户结算的本金和利息,就是天再黑,也要到信用社报账结清。”

  “那您干了四十年就没差过钱?”我问。 “也差过。1994年,有一次。当时村里一位储户拿1500元钱到家里找我,让我存到信用社。我因为临时有事准备出去,便把钱放进抽屉里,没有锁进保险柜。20分钟后回来,抽屉里的1500元钱便不见了。当时心里很着急,想到信用社找找领导,帮忙解决解决,但又一想,是咱自己一时疏忽把钱弄丢了,咱不能给集体出难题。后来狠狠心,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补上,存到信用社,及时把存单交到了储户手里。”

  不知不觉,我和老刘聊了一个多小时。当信用社的做饭师傅老李敲着玻璃窗唤我们吃饭时,才发觉已经中午了。

  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再见老刘,但他平凡的身影、平常的话语却盘亘在我的心里,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正是千千万万扎根农村基层、默默奉献的“老刘”支撑起了信合事业的大厦,他们脚踏实地、服务人民,真是信合人的骄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