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依据市场特点理解市场形势

□ 张洪洲

  一个棉花年度又即将过去,棉花市场浮现着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一个年度中,如何正确把握市场形势,是棉花企业能否盈利所在。每个年度的棉花市场形势不同,棉花企业的经营方式就大不相同。在年度末期,我们通过分析2008/2009年度的市场形势,为下个棉花年度棉花企业决策提供借鉴。

  本棉花年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收购期参与质检改革的大包企业对收购市场的相对垄断;另一个是,年度末期作为当年最大购销主体的政府,抛售储备棉和销售临时收储棉花,以满足纺织企业用棉需要。正确理解这两个特点是正确理解当年棉花市场形势的前提。

  一、不同时期国家调控政策与市场互动产生的实际效果不同。

  国家在储备棉轮出和销售期与籽棉收购期对市场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

  在籽棉收购期,国家收储328级皮棉价格12600元/吨,而在整个收购期(2008年9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皮棉加工成本价平均为11145元/吨,其中含500元/吨的加工费,除了交储的棉花外,资金较为紧张的企业随行就市销售皮棉,市场皮棉价格长期在11500元/吨以下。可见收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远远低于预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由于限制了小包企业参与交储,打击了小包企业收购加工的积极性,使参加质检体制改革的大包企业形成了对收购市场的相对垄断。参与质检体制改革的企业约为1200家,平均每家企业加工5000吨皮棉,共可加工皮棉600万吨,远小于市场现存的近3000万吨的加工能力,大包企业压价收购,高价交储也就顺理成章了。国家不能直接收储籽棉,即不能直接调控市场,而处于相对垄断地位的大包企业有追求高额利润和要求,政府在收购期对市场的调控力度受到负面影响。

  国家抛售和销售储备棉是直接向市场供应皮棉,对市场的作用相对也会更加直接。在收储期间国家对市场调节作用受限,不等于国家没有调控市场的能力,在储备棉销售时期应重视国家的态度及具体措施。

  二、国家轮出和销售储备棉的基本态度是在合理价格区间内保证供应。

  5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密集调研纺织企业的生存状态,并于5月22日开始轮出和销售储备棉,并于5月31日下调拍卖底价,并在流拍的情况下加大了每日上市量。一系列的措施体现了国家的基本态度:适当保护纺织企业利益;满足有生命力、能承受一定原料成本纺织企业的用棉需要;保护来之不易的市场价格,不以抛储打压市场。以最低价托市、以增加日上市量防止价格过快上涨的具体措施保证年度末期的市场稳定。

  三、本年度收储和抛储不同于往年的特点使市场价格高于国家抛储价格。

  收储的高利润、净重结算及检验量与检验人员的不匹配,使收储的棉花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棉花回潮率较高,而抛储又以原单重量结算,至使部分棉花有亏重现象;竞拍国储棉存在手续多、提货慢、提前付保证金及货款等问题;代理商收取的代理费也提高了棉花成本;以上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所抛售储备棉的价格,国家抛储价格不是市场价格的顶,而是市场价格的底。

  综上所述,国家轮出和销售储备棉,并没有对价格产生打压作用,在下一棉花年度之前棉花价格在国家调控下将维持震荡偏强的态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