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7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湖北三宁:望长远 稳发展


  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化工行业的影响还在加深,农用化肥价格在波动中呈下滑走向,替代燃料产品价格也随国际油价急剧回落而应声下挫。湖北三宁化工沉着应对产出上升38%、利润反而下降14.5%的不利走势,站在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三农”的高度,着眼长远发展,发挥规模效益,逆势而上,化险为夷,保持了生产经营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精心组织,实现生产均衡安全满负荷。

  在原有氮肥厂、磷肥厂的基础上,湖北三宁化工又增添了一个尿素厂,公司所涉猎的领域广了,所要求的人才也更专业了。尿素生产工艺复杂、控制点多、操作难度大;二甲醚装置对公司也是陌生的领域。为培训一支过硬的员工队伍,公司采用“送出去、请进来”和岗位练兵的办法组织培训、实习、演练,提高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设施产能。

  1-6月份,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19661.1万元,比去年同期的86546.1万元增长38.3%;完成现价销售总产值118256.7万元,比去年同期的83643.6万元增长41.4%。除根据市场行情压缩磷酸一铵4.6%的产量生产106329吨外,全面增产其他各类产品,累计生产“三宁”磷肥59207吨,比去年同期的17524吨增长237.9%;精甲醇84140吨,比去年同期的44143吨增长90.6%;碳酸氢铵195367吨,比去年同期的144264吨增长35.4%;复合肥147009吨,比去年同期的144543吨增长1.7%;同时稳产高产新产品,产“三宁”尿素242977吨、二甲醚9864吨。

  开拓市场,实现产品适销对路零库存。

  利用“三宁”品牌优势,加强网络建设,积极扩充优质客户群体, 开展“三宁”系列产品连锁专卖店建设,重点搞好尿素和二甲醚两个新产品重点客户和重点市场的营销网络建设。尿素投产时正逢市场低迷期,30%以上的厂家由于市场原因被迫停产,如今,“三宁”尿素利用成熟健全的复合肥销售网络大行其道,开创了行业先河;二甲醚产品是湖北三宁化工从未涉足过的燃气领域,客商签订了超出公司二甲醚产能的意向性合同。

  今年前6个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8606.9万元,比去年同期的85632.4万元增长38.5%。累计实现工业产品销售率98.8%,比去年同期的96.6%增加2.2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为116%,比去年同期的80.7%增加35.3个百分点。

  争做贡献,实现国家企业员工三得利。

  湖北三宁化工把2009年定位为管理年,实施精细管理,扎扎实实开展“管理年”活动。强调“制度就是总经理”,强化员工自律,继续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员工关系,对国家的贡献不断增加,使员工的经济待遇和生活福利实施得到很大改善。

  上半年,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3.8万元,比去年同期的9603.3万元增长73%;实交税金2835.1万元,比去年同期的2111.2万元增长34.3%;劳动者报酬累计达到2416.6万元,比去年同期的1676.6万元增长44.1%。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湖北三宁化工不仅不裁员、不降薪,而且职工队伍日益壮大。6月末从业人员达到2130人,比去年同期的1438人增长42.2%。该公司不断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投巨资高标准建设了三宁新村和尿素厂的职工食堂,购买了生活车,对职工食堂实行补贴制度,新增绿化面积,新增了洒水车、清扫车、交通车,为单职工宿舍率先加装了暖气等等。

  增强后劲,实现“百亿三宁和百年三宁”。

  湖北三宁化工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做大做强三宁公司,才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才能在地方和业界有话语权,才能得到政府的扶持,才能提升在晋煤集团公司的地位。当前国家在拉动内需和行业调整振兴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多以前不容易批准的项目、不容易争取到的资金现在都绽现曙光。

  作为湖北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拉动内需的国家自主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的湖北三宁化工年产68万吨高浓度磷复肥工程已获2847万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并于4月初开工建设,建成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3.8亿元、利税1亿元。该公司计划投资58亿元的年产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已获批准,年内也将开工建设。枝江市委、政府非常重视,成立专班负责协调,姚家港化工园区的征地拆迁已经开始。为适应湖北三宁化工发展,进一步增强发货能力,由武汉铁路局批准规划的枝江火车站战略装车点目前已进入建设阶段。而湖北三宁化工20万吨/年氨醇系统废水零排放技术应用工程也获2009年第三批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400万元。 (邓国军 杨至爱)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