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个多月的酝酿,《茶周刊·盛甲子专刊》终于推出来了。专刊的亮点在哪里,意义何在?就有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豪士歌商贸公司董事长、歙县茶业协会北京分会会长王齐。
《茶周刊》:王董事长,您好!今天出版的这个《茶周刊·盛甲子专刊》(下称《盛甲子专刊》)是您主张推出并协办的,您能谈谈您的初衷吗?
王齐:其实这是大家智慧的结晶。协办这个专刊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今年是建国60周年,60一甲子,我国从建国到今天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好比种子破壳而出后,扎根、发芽、开花,结出硕果累累,可喜可贺,应该好好庆祝一下。我们这一代人能赶上建国60周年大庆,应该是我们的荣幸,我们为祖国骄傲,也应该为这个大喜的日子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做《盛甲子专刊》,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我所在的公司主要是经营茶的,我们多年来一直订阅《茶周刊》。虽然我很忙,但我每期必读,从中获得很多信息,并受到所载其他企业经验的启发。《老舍茶馆专刊》、《八马茶业专刊》、《龙潭毛尖专刊》、《醒世苦丁专刊》、《雅安藏茶专刊》等专刊以不同角度、不同表现形式所作的报道很有震撼力,让我这个业内人感受良多,也因此萌生了要为国庆做个《专刊》的念头。恰逢紫砂大师李昌鸿为建国60年庆推出“盛甲子”壶,真是个好创意,茶与壶是一家,我与李大师又是同乡,于是,我拜访了李昌鸿先生,商定通过《盛甲子专刊》共同向我国60华诞表心意,也可以此举答谢我们安徽父老乡亲。
《茶周刊》:您的企业主要做茶叶,您为什么没有考虑做一个关于茶叶的专刊,却要做这个关于紫砂壶的专刊?
王齐:我刚才说过,我做《盛甲子专刊》是基于上述两点考虑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是有紫砂情结的。近年来,我经常去宜兴,寻访了紫砂之源、蜀山老街大师们的旧居、不知名的小作坊乃至大师现在的工作室,看到了从紫砂矿石的风化、炼泥到紫砂壶的创作制造全过程,深感紫砂壶的来之不易,也了解了不少关于紫砂壶的知识,并对紫砂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兴趣,结识了许多壶友,个人还收藏了一些壶。
现在,我公司下面设立了友泉居,以壶会友,并开拓了紫砂壶经营项目。因为亲自跑产地,掌握一手信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了鉴赏能力,所以拿到了性价比很好的壶。我公司的门店现有紫砂壶数百种,主要是中高档的,壶的专柜占了2/3,因为泥料好、做工精细、造型大方,吸引了不少壶友和顾客。
紫砂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用紫砂壶泡出的茶也确实非常好喝,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在宜兴,我发现一个现象,个人工作室自我产品推介的小册子随处可见,但关于宜兴的现状、紫砂文化的介绍和深度报道的书刊却比较少。因此,也想借《盛甲子专刊》做个紫砂文化推广的尝试,从某一角度展示宜兴的昨天和今天。
《茶周刊》:您能介绍一下推出《盛甲子专刊》的意义吗?期望值是什么,您为这个专刊做了哪些事情?
王齐:我希望这个专刊在茶界能为60年庆留下靓丽的一笔,在感恩祖国的同时,让更多的喝茶人了解茶与壶的紧密联系,把茶喝出品位,把壶玩出水准;还希望通过专刊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精神文明;更重要的是为人们留下一份宝贵的纪念品,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为了做好专刊,我们也做了一些前期工作。比如我们启动了“盛甲子”征文活动,收到了近百篇来稿,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战线的作者讲述了自己与共和国同行的经历及收获,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祖国的感恩之情;我们与安徽歙县电视台派出的摄制组一同到宜兴拍摄了李昌鸿大师工作室制作盛甲子壶的过程和李昌鸿亲自为这套壶刻字的情景,李昌鸿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敬佩。
这套壶6款一套,现在李大师已完成铭刻!非常漂亮,泥质、造型、色彩和题字处处显示大师的气度,既吸收了紫砂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又彰显了创新的现代活力,用来庆祝建国60年,十分耐人寻味。值得一提的是,宜兴做紫砂壶的人成千上万,仅有10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是其中之一,而李昌鸿是唯一的安徽人,他的紫砂作品中还融入了独特的徽文化元素。
“盛甲子”发行人 王齐
北京豪士歌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山市歙县茶叶行业协会副会长
黄山市歙县茶叶行业协会北京分会会长
安徽省茶叶协会常务理事
黄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歙县牡丹茶厂”厂长
黄山市农民致富创业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