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26日全国麦收开镰以来,我国东中部小麦主产区麦收工作已经结束,意味着全国大规模的小麦跨区机收已落下帷幕。鏖战了一个多月的机手,绝大部分已返乡休整、检修机具,以备来年再战。
不论是跨区机收还是就近作业,机手都有沉甸甸的收获。据统计,今年“三夏”期间,全国投入的联合收割机达44万台,其中参加跨区作业的超过28万台,完成机收小麦面积近2.7亿亩。每亩小麦机收价格在30元-50元之间,按照40元/亩的均价计算,机手总收入应逾百亿元,平均每台收割机约有2.5万元进账。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三夏”期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有机手方面的,有农机企业方面的,也有市场环境方面的。
先说机手方面。每年“三夏”参加作业的机手在百万人左右,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机手既缺乏安全意识,也缺乏法制意识。道路通行求快还是求稳?不少机手舍稳求快。按照国家规定,收割机限定时速为20.5公里/小时,但很多机手通过改装收割机的动力传输系统,将行驶时速提高到四五十公里以上,超速一倍还多。
接下来,说说农机厂家。近年来,农机行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收割机行业,今年在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加大和返乡农民工购机热情高涨的带动下,小麦玉米两用收割机呈“井喷”行情,不少厂家一年赚了两年的钱,但与此同时,服务质量是否得到同步提升?维修力量是否跟得上?不少厂家的维修人员都是20来岁的小伙子,年轻是好事,但有时也面临经验不足检修时间偏长的问题。有的维修人员将相关零部件都拆装一遍后,才发现是最后拆下的这个零件出了问题。“三夏”麦收,分秒必争,厂家每多维修5分钟,就意味着机手晚收或少收1亩麦子,就可能造成三五十元的收入损失。维修人员经验不足还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即愿意更换配件不愿意检修配件。有些零部件,可能本身并无质量问题,只是使用不当造成了故障,稍加调试即可正常使用,但一换件,无形中厂家加大了无谓的损失。培养成熟的服务队伍,不仅有利于机主机手挣钱,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省钱。
再说说市场环境。每年麦收,浩浩荡荡的跨区作业队伍是盛夏的壮观一景,但不少机手也面临被半路拦车心有余悸、与种粮户发生纠纷难以维权、委托当地人加油缺斤短两、被强行收取介绍费求助无门等问题的困扰。这不但直接影响机手的收益,而且也影响麦收地区的形象,导致很多老机手不愿到这些地区跨区作业,影响当地麦收进度。如今,绝大部分地区都开辟了“绿色通道”,收割机可免费通行,地方交管部门在疏导收割机通行秩序方面也不遗余力。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在优化夏收服务上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