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摸着“好石头”趟大河


  讲述人: 天津市蓟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王振波

  整  理: 本报记者 曹 杰

  2006年8月,我调到蓟县供销合作社工作。我最开始的想法,是给农民做点实事。具体怎么办好这点实事,我们先搞起了调研。

  在侯家营镇弄了一次问卷,调查列出6大项44个问题。结果表明,缺乏建设蔬菜大棚资金是首要问题,但即使解决了建棚资金,仍有57%的农户担心不懂蔬菜种植技术,74%的农户担心市场销路。

  我们分析,产前缺少建设资金,产中不懂管理技术,产后担心市场销路,是发展设施农业真正压在农民心头的三个“老大难”问题。

  最理想的解决之道,就是建立起从种植、管理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在当时,哪儿敢这么干呀,还是一点一点地摸着石头趟小河比较务实。

  摸到的第一块“好石头”,是“寿光经验”。

  逮到这个契机,是在2007年7月。当时天津市供销合作社领着各区、县社负责人到寿光市供销合作社学习考察,那里村庄连着大棚、大棚连着村庄,那规模跟气势,把大伙给震了。

  从寿光回来后,我们趁热打铁,10月份就和他们缔结友好市县供销合作社关系。刚开始,双方都挺谨慎,我们在侯家营镇租了20亩农田,让他们帮忙建设7个暖棚,在自己心里树一块牌子,下狠心操作示范工程。

  第一步迈出去了,后面要干的事儿反而简单了,就是开动脑筋,硬着头皮步步跟上。第一个问题,租地、建棚都得花钱,资金怎么解决?我们向国开行申请贷款,再由“银政合作”办公室下辖的担保中心进行担保,顺利拿下贷款额度。

  第二个问题,示范棚还需要个农民主体。甭闲着,2007年11月,我们又帮助当地组建了洇溜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而这个合作社最开始的时候只有5个大户愿意拿自己做实验。

  示范棚与合作社起来后,少不了龙头企业居间运作。2008年8月,蓟县供销合作社和寿光市供销合作社按照60%和40%的比例共同出资成立了“天津市绿怡庄园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合伙干大事。这是天津、山东两地供销合作社进行系统内体系性、紧密型合作的典型。

  棚多了,就有了底气和资金、技术、市场三难问题来个“硬碰硬”的较量。

  首先,你农户不是没钱建棚吗?好,现在,我们贷款给你建好了182个,你来租就行了。我们管这个叫“以租代售”。

  农民不傻,他自己会算账。大棚的寿命一般是15—20年,建一个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需要5.15万,农民只需4年就能还清租金,第一年还1.1万,后3年每年是1.5万,第5年大棚归你。而一个棚在寿光毛收入在4-5万,成本在1万元左右,一年可以得到3万元的收益。15000交租后,还赚了不少呢。

  其次,农民不是担心不懂技术吗?没事,我们专门聘请了寿光市蔬菜局的副局长文延年做高级顾问,指导生产。同时,从寿光请了技术人员3人,常驻蓟县。还请了10多名寿光本地菜农中的高手,让他们带着咱们天津农民干。

  我们的技术部配合寿光的技术精英搞“明白纸”,怎么种植,怎么管理,明明白白地写在小册子上,直接指导182个大棚的农户。

  这还不算完,农民不是愁销路吗?我们在侯家营投资3000万元建设占地300亩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里面配有冷藏保鲜库,有极强的蔬菜集散能力。

  现在,吸引全国蔬菜经纪人驻场,与全国大市场进行电子联网,把蓟县的蔬菜销往全国。北京的客户在寿光电子系统订货后,不用那么远从山东运输,直接从蓟县发菜就行了。市场这一块,硬件的事情我们建好了,软件的东西我们也建好了。

  几板斧下来,我们还真发现,当地农民参与农业积极性很高了,现在,他们已经不用我们费神,就自发组建自己的合作社了。

  这样才是良性循环。而且,一旦农户自身的技术到位了,我们就可以抽出精力,在更高层次上,琢磨这个事业,全力打造完整产业链。

  比如说,我们不能一直模仿山东这条路。我们不是第二个寿光,而是第一个蓟县。近市场是我们的优势,所以理念可以更高些。

  下一步,我们要引进最优的品种,提高认证级别,研究农超对接,从而引领都市农业的新潮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