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7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盛甲子”里有故事

汪乐丰

  李昌鸿大师赠予王齐先生的墨宝。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诞辰。用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刚好满一甲子。在这新旧甲子交替的日子里,多少满怀豪情的中国人,莫不心潮澎湃,在追忆60年峥嵘岁月的同时,盛大畅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甲子到来,一位徽商的后裔,一位当代徽州茶商,怀着这样的美好祝愿走到了一起,精心创作了“盛甲子”紫砂壶系列,以抒己怀。

  这位徽商的后裔名叫李昌鸿,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艺大师;紫砂泰斗顾景舟的得意门生;“顾脉李门”的掌门人。

  李昌鸿大师设在宜兴丁蜀镇的工作室充满了浓郁的书香气。墙上张挂着范曾、程十发等书画大家的赠品,见证着大师与大师之间的情意。在李大师的工作台上,我们见到了刚制成的六式“盛甲子”紫砂壶。李大师正满怀深情地为每一把壶题字落款。写完最后一笔后,李昌鸿大师与我们侃侃谈开了“盛甲子”紫砂壶的创意、造型、用料和艺术特色。

  那天的李昌鸿大师很兴奋,这种兴奋来自于创作出得意之作后的情不自禁。这样的情绪无疑也感染着我们,在激动中聆听李大师对“盛甲子”六式紫砂壶的一一叙评。

  李昌鸿大师自豪地说,“盛甲子”六式,是自己的传承之作、探索之作、创新之作,也是自己五十年紫砂壶艺的心血结晶。“盛甲子”六式紫砂壶的名称分别是“曼公秦权”、“景舟掇只”、“昌华茄段”、“昌鸿石瓢”、“大亨线元”、“大彬莲子”。

  与我们同行的《中国紫砂》主编钱大江、资深壶评人张学明教授细细把玩了“盛甲子”紫砂壶六式后赞不绝口。

  钱大江说:“‘盛甲子’紫砂壶六式的文化内核是忠孝文化。”张教授说:“‘盛甲子’六式选择了五百年来紫砂壶的经典款式,进行了艺术再创造。选题和选材都特别有意义。”同行的《歙县志》主编胡武林,这位徽州的饱学之士,激动中展纸运笔,急就了一篇“盛甲子赋”,把那天的品壶鉴壶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也许是受胡武林《盛甲子赋》的感染。意犹未尽中,李昌鸿大师向我们讲起了那些藏在心中的老事。

  李昌鸿祖籍安徽休宁流口,隶属徽州府,素有全国第一状元县的称谓。李昌鸿祖父一辈从徽州迁往江苏宜兴。作为徽商后裔的他,心中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徽州情怀。

  新世纪之初,一位来自徽州歙县的茶商来到了宜兴市丁蜀镇,通过朋友介绍与李昌鸿见面时,他们仿佛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位茶商名叫王根鑫,在他的诚邀下,李昌鸿第一次来到古徽州府所在地歙县,让他管窥了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他始信徽文化曾经影响过紫砂文化的形成。那次徽州之行,李昌鸿还欣然为王根鑫在北京经商未曾谋面的儿子王齐,题写了“壶缘”二字。

  六年以后,当王齐在父亲的陪同下,到丁蜀拜访大师李昌鸿时,王齐已经在北京事业有成,成了新一代的徽州茶商。

  也许是受李昌鸿大师的影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王齐开始对紫砂壶着迷。后来干脆在北京马连道开办了一家名为“友泉居”的紫砂壶店,自号为“友泉居”堂主,做到生意把玩两不误。

  有着极好生意大脑又有一颗拳拳之心的王齐,在共和国60年华诞之际,同样是心潮澎湃。他同样想到了在紫砂壶上做文章,以表自己作为华夏儿女的那份赤诚。因此,就有了与大师李昌鸿的一拍即合,有了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盛甲子”创意,有了“盛甲子”六式的庄严出炉。

  他们商定“盛甲子”六式由大师李昌鸿亲自设计并铭书,由王齐创办北京豪士歌商贸有限公司友泉居壶庄向全国发售。

  因此诞生的一个徽商后裔与一位当代徽州茶商的故事堪称佳话。这样的佳话在共和国的盛甲子里一定还有许多许多。(作者系歙县电视台新闻部主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