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四川省仪陇县金城镇建设南路,鞭炮声噼噼啪啪响成一片,4米多宽的马路围得水泄不通。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诞生了。
转眼间两年过去,截至今年5月底,这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1.35亿元,贷款余额6465万元,实现税后利润30万元。
实现盈利的村镇银行不只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一家。今年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曾披露,到去年底,村镇银行已有91家,相当数量的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突破了盈亏平衡点,开始赚钱。这,是否意味着村镇银行全面盈利指日可待呢?
支农与盈利的平衡点
两年后的现在,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第一位贷款客户陈文秀依然记得该行开业时热闹的场景。正是从电视里看到这组画面后,她下定决心到这个陌生的银行去看看。2007年3月,她用贷到的4000块钱,买回了4头育肥猪。此后,她和老伴的生活改变了。
作为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改变的不只是农户陈文秀一家的生活,它使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版图得到了新的划分,改变了此前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一股独大”的局面。此后,更多的村镇银行进入了农村金融市场。
不过,在成立之初,不少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村镇银行能在短期内盈利。支农与商业性,仿佛是磁铁的两极,难以并存。
湖南湘乡市村镇银行董事长旷宗跃提出:“村镇银行担负着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理所当然地有着扶贫的责任,但同时又是一种商业行为,必须以盈利为目的。”
因为独立法人的身份,村镇银行的优势十分明显,贷款门槛低,速度快。少到几百元,多到百万元,不需要复杂的抵押手续,甚至不需要抵押;灵活方便,两三天钱就可以贷到手。2000年开始养殖生猪的湘乡市养猪大户刘卫全,去年3月行情暴涨时想扩张猪场,可尚有150万元的缺口。在到湘乡城内办事时,路旁新开业的湘乡市村镇银行吸引了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前去咨询。没想到,三天后就拿到了150万元现金。
截至今年3月26日,开始营业仅一年的湘乡市村镇银行就实现了盈利,资产总额达到2.8亿元,各项存款2.25亿元,贷款余额为1.12亿元。“一年盈利、二年快跑、三年腾飞。今天,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第一步。”旷跃宗说。
为村镇银行带来盈利的,不仅仅是贷款门槛低、速度快,还有经营业务方面的因地制宜。除了对单个农户的支持模式,仪陇惠民银行还和农业协会合作。这样可以集中一次性参与到协会中的农户,联合协会对需贷款的农户进行考察。协会和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为农户进行担保,银行再与农户签订贷款合同。
捷报频传,去年6月末成立的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文山民丰村镇银行等村镇银行都已经开始赚钱,而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更是在开业半年后就实现了盈利。对于村镇银行而言,商业可持续似乎不再成为难题。
全面盈利尚需时日
然而,若要全面实现盈利,也并非易事。
对村镇银行的成立,银监会原副主席唐双宁有精彩的比喻:汤水效应。就是说,以前的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领地”,是一碗白水,现在加入了村镇银行,有了新的汤料,又辅之以监管,则成了一碗鲜美的汤汁。
从理论上讲,设立新的市场主体,放水养鱼,让大鱼、小鱼共同生活、相互竞争,确实是盘活了市场,农村金融市场有了新的活力。
不过,疑问也因此产生了:仅仅加入一个新的主体、新的汤料,就可以熬成鲜美的汤汁吗?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由于村镇银行系新生事物,与在农村金融市场扎根很久的农村信用社相比,仍存在知名度和信誉度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想去村镇银行贷款的农户多,存款的少的情况。有的农户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不愿意将钱存入。
此外,较高的营业税率、相同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和所得税率亦给村镇银行的经营带来一些压力。目前,在税收政策上,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为5%,而农信社仅为3.3%。
并且,村镇银行无法获得与农村信用社一样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尚未获得稳定性较好的农田水利、以工代赈等涉农性的财政资金对口支持。
部分地方政府部门违背《物权法》规定,强行将登记与评估挂钩,而与其利益相关的中介机构却将评估收费标准规定为9%。,客户从村镇贷款额度不大,却要支付高昂的成本。因此,如果要大范围地实现盈利,村镇银行们首先要跨过以上几道“坎”。
探索商业可持续之路
对于村镇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业界人士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和重视村镇银行。同时,一些专家呼吁,为了提高村镇银行支持地方经济的能力和可用资金量,央行应当给予村镇银行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降低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率、提高存贷比、提高利率市场化水平等。
例如,可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准备金率或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放宽对村镇银行融资的限制,监管上提高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等等,应通过各种政策扶持,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
此外,还应对支持“三农”的金融机构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税收、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包括加入银联卡的费用等多方面,都应该给予大力度的支持,这样才能够保持农村金融的活力。
农村地区可用担保资源稀少,遏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迫使它们不得不输送资金进城,村镇银行的有效运作也依赖于农村地区信贷担保体系的完善,否则村镇银行也会产生向城市输送资金的冲动。要解决这个问题,更多地需要外部监管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设立县乡级的担保机构、理顺动产质押制度等,对村镇银行来说,可以有三个途径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尽快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担保方式创新、与专业合作社进行融资担保合作等。
如果有了以上支持,加上更为规范的经营和管理,村镇银行将迎来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