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可以将家里的垃圾集中起来,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统一处理,可回收资源的价格应该是与市场价格一样。”近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决定,将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全市再生资源收集日”。
这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与日俱增的垃圾量成为城市发展最头疼的问题之一。北京市市政管委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在三年前,北京一年的垃圾产量堆起来能顶得上景山大,现在肯定更大。北京市现在年产垃圾量672万吨,每天的产量是1.84万吨,平均下来差不多每年垃圾的增长比例是8%。北京如此,全国其他城市也不容乐观: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近年来又以平均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长。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垃圾应该如何处理,处理到何处去,让我国不少城市绞尽脑汁。
然而,让无数人头疼不已的废弃物,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却被转化为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瑞士就是一个优秀的典范。为应对自然资源贫乏的特殊国情,瑞士早在上个世纪中叶就已经十分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发展模式为目标,在投资、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瑞士政府始终致力于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瑞士这个面积只有4.1万平方公里,人口仅700多万的国家,在人均年收入超过4.57万美元居全球百万人口以上国家第一位的同时,在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我国,虽然钢铁、家电等废弃物品由于再利用价值较高,一直受到回收行业的宠幸,但这只是城市废弃物的很小一部分,其他诸如电池、家庭厨房垃圾的处理,很长时间来只能通过政府统一填埋、焚烧来处理,再利用率几乎为零。随着我国对资源再利用理念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行业扶持措施,国内从各个大型城市开始,吹响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号角。现在即便是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对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进行规范和整治。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消耗量十分巨大,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意义不仅在于垃圾处理本身,更重要的是将有效缓解资源紧张,降低国家生存发展成本。这对于每一个生活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的人都是一种责任,理当积极响应,见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