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8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打不垮的硬汉子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供销合作社主任骆书海
□本报记者 陈英华 文/图

  已过不惑之年的骆书海,现任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怀着儿时对供销合作社的美好回忆,他于2001年加入向往已久的供销合作事业。可让骆书海没想到的是,当时该县社已连续9年经济下滑,负债沉重,亟待进行全面的重组改革。

  骆书海并没有被当时的情形吓倒,顶着各种压力,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他渴望在他任职期间看到供销合作社重振辉煌。

  骆书海自2001年担任正安县供销合作社主任,仅用了3年时间,就解决了1021名职工的安置问题,归还各项债务1亿多元。他用真心换来了职工们的理解,用努力换来了正安县供销合作社的稳定发展。

 

  儿时的憧憬成了现实

  人到中年的骆书海,回忆起儿时他与供销合作社的感情仍记忆犹新。过去,商品都是定量供应,买生活用品要批条,买酒也不例外,父亲经常让骆书海拿着批条去打酒,时间久了,骆书海认为供销合作社的权利很大,憧憬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到供销合作社工作。

  参加工作后的骆书海并没有如愿进入供销合作社工作,而是在当地的农业局、茶叶局、蚕桑局先后任职,这些工作经历不仅加深了他的“三农”情节,还为他日后进入供销合作社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正安县领导本打算调骆书海到科技局当局长,但被他婉言谢绝,选择到正岌岌可危的正安县供销合作社任职。儿时的愿望终于成了现实,虽然来得迟了点,但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供销合作社的感情。

  儿时的记忆让刚上任的骆书海很是兴奋,马不停蹄地深入基层走访调研。眼前的景象出乎骆书海的意料:基层社几近瘫痪,分销店也因入不敷出而被工商部门注销了执照。面对此情此景,骆书海没有打退堂鼓,性格刚强的他相信,供销合作社还会恢复曾经的辉煌,还会有更加灿烂的未来。

  如今骆书海谈起往事时仍坚定地说:“为了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无论艰难险阻我都愿勇往直前。”

  真心换来了安定

  骆书海上任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摆在他眼前的是1021名职工的安置问题,如何又快又好地解决上千人的安置? 

  由于正安县供销合作社欠款较多,职工们可用的安置费并不多。骆书海无奈地说:“当时供销社每走一步都很难。采取按职工工龄计算,一年工龄500元,有20年工龄的老职工安置费也仅一万块钱。这对于个人来讲看似很少,但全系统1021名职工的安置费加到一起可就要上千万元了。”为了能筹集到安置费,骆书海坐立不定,寝食难安。与此同时,职工们却因安置费太低都十分不满,纷纷找上门来,讨要说法。

  “职工们是弱势群体,我们不可能采取其他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说服。”骆书海说,他对职工的情绪很能理解,但供销合作社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他只能为大家尽量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经过劝导,职工们开始用更为理性的方式解决自身的安置问题。而骆书海也给予了职工最大限度的照顾,特别是在社保等问题上做了很多争取。

  最终经过3年改革,正安县供销合作社不仅解决了1000余人的安置问题,清理了1亿多元的债务,还解决了180万的内债和1000多万的离退养人员的医保问题。“必须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阵痛,否则活不到今天。”骆书海回忆当年,感慨良多。

  为农服务更繁忙

  尔后,正安县供销合作社参照公务员的方式招考了60名高素质职工;将原来的基层社进行重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新成立了8家新公司,解决发展的问题。 

  2003年底,当改革即将结束时,骆书海发现,职工们却不知道从何事做起了。供销合作社该干什么,怎么干?骆书海召集系统职工,到县社开会,商讨改革后如何生存与发展。

  商讨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认同,原来村里的“分销店”不能丢,必须在此基础上重新成立村级综合服务站,继承为农服务的宗旨。“如今,每个职工都要参股,都是股东。只有自己成为股东,对企业的凝聚力才更强,才更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骆书海如是说。

  现在,骆书海每逢周一都会亲自带领职工们打扫卫生。他说,扫亮的不仅是干净的环境,更是供销合作社的这块招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