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东县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南通雪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如东县人大代表冯志芳,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耕耘33个春秋,她长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行走在乡村田间小道,把致富春风带到老区农民心头。近年来,她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组织参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和“两康”(小康、健康)工程,扶贫攻坚、助农增收,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为革命老区的农民致富架“金桥”、铺“银路”。她先后获得江苏省妇联“双学双比”先进个人,南通市首届“十佳”农产品经纪人,南通市、如东县“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科研如“醉” 科海泛金
30多年来,冯志芳唯一的乐趣就是在田头钻研,在大地上书写“论文”,在庄稼地里“种”专利。早在1996年,冯志芳就以“油菜蔬菜增产素”一举获得“国际发明奖”,“庄稼高产”的梦想,在她手中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正是这份深厚的泥土情结,2004年,从双甸镇农技站副站长位置退养后,冯志芳没有离开她深爱的土地,而是继续从事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她把科研领域从“增产增收”放到了“绿色健康”上来,受“北大富硒康”的启发,冯志芳在玉米种植中加入了微量元素“硒”,再进行高温杀菌、真空包装,不仅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控减糖分,还能抗癌、防癌,便于储藏。翻书本、请专家、做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富硒玉米第一茬种植就大获成功,成了市场抢手货。种富硒糯玉米比种普通玉米每亩可增收500多元,比种传统农作物每亩可增收1300元左右,她成为种植高产高效绿色农产品的“专业户”,成为老区农民追捧的“科技明星”。
田野如“画” 绿色满园
如东县双甸镇是革命老区,该地区玉米种植有基础、有优势,但农户分散种植,规模小、销售难、效益低。2007年7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为了帮助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如东县供销合作社与冯志芳共同领办成立了如东县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将老区双甸镇玉米生产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107户老区农民成为专业合作社首批社员。冯志芳带领绿野富硒玉米专业合作社引导鼓励广大农户种植“富硒糯玉米”,组织一批农户,成立大规模生产基地,通过严格的“无公害”种植程序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扶贫济困、共同富裕,通过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无公害优质玉米示范生产基地,已有3000亩青玉米生产基地获得了无公害青玉米生产基地认证。为了延长玉米生产的产业链,放大健康品牌和健康理念,冯志芳成立了南通雪莲食品有限公司,形成从种子的选择一直到品种的种植、栽培、管理、收购、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经营的农产品产业生产链,通过深加工提高专业合作社玉米的附加值,增加老区农民收入。冯志芳还指导种植户一年三熟立体套夹种,形成了10月种日本蒿菜、4月种富硒糯玉米、6月种硒钙大米的“三熟”,“点土成金”,既提高了亩产效益,又满足了均衡上市,为当地农民探索了科学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民生如“天” 富民为先
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富民之策。作为县人大代表的冯志芳,为扶持老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绿色农业,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先进的种植技术推广到老区,采取良种良法双推广、农技农资双投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建立绿色农产品扶贫基地,为革命老区播种希望、播种绿色。如东县双甸镇中心村农户孙习仁是合作社社员,经过冯志芳的科技帮扶,2008年种了3亩地,一年三熟,亩收入近4000元,当年从村里的贫困户变成了万元户,2009年扩大到6亩。为让老区农民吃上“定心丸”、种上“放心田”,推广“订单农业”,减少市场风险,冯志芳的专业合作社让利于农,与老区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2004年研制成功以来,鲜食富硒糯玉米全部实行订单种植,与农民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和技术承包合同,使老区农民收入翻了一番多,把金色的种子播撒在老区希望的田野上,成为当地农民中长期的致富新项目。为保护社员利益,建立了合作社的风险基金,按照合作社章程,风险基金按合作社利润的20%提取,合作社成立以后,二次返利3万多元,全年增加农民收入400多万元。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老区基地农民种植的富硒糯玉米当年就获得了亩产3000元的好收成,冯志芳成为老区农民最喜爱的农产品和科技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