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8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保障粮食安全为主 适度发展棉花生产
——从全国宏观数据看粮棉争地关系
□ 杜 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粮食和棉花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的棉花产业关系着6000万农村劳动力、2000多万纺织工人的就业和1亿多农村人口的生计。近几年粮食供求关系趋紧,粮食生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耕地资源有限,棉花和粮食在土地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些竞争关系,在粮食安全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棉花生产是否挤占了粮食生产空间?

  从全国宏观数据看粮棉争地关系

  从总量变化看,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与耕地面积减少以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有直接关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耕地面积本身在不断缩小,2007年耕地面积比1996年减少了12456万亩,减少了8.68%,与此同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0364万亩,棉花种植面积增加了1806万亩,除棉花、油料外的其它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12669万亩。

  粮食播种面积和棉花播种面积变化没有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呈稳定增长趋势,同期,棉花种植面积呈现波动发展趋势。比较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和棉花种植面积,三者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全国农作物面积总体呈平稳增长趋势,粮食种植面积呈缓慢下降趋势,棉花则处于大起大落的波动之中。比较期间棉花和粮食发展变化,粮食三减一增,棉花两减两增,可以说粮食和棉花播种面积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

  粮食、棉花占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从各作物占全国总播种面积比例看,粮食和棉花占整个农作物面积比例均呈现下降趋势,粮食从上世纪80年代的76%左右,下降至最近几年的67%上下,20余年下降8—9个百分点;棉花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比例也出现微弱下调,从上世纪80年代的3.5%左右,微弱下调至最近几年棉花占总作物面积的3.4%上下。粮食和棉花面积在20余年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比例变化趋势显示,在粮食占农作物总面积大幅下调的同时,棉花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也同样下调。在大宗农产品中,除了粮食和棉花以外,还应该关注油料、蔬菜和林果等发展。据统计分析在最近20年中,蔬菜和林果的发展变化惊人, 增长了8.9倍。可见,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与棉花面积调整关系不大,而与其他经济作物间存在较强互补关系。

  单纯从棉花播种面积看,棉花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甚微。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棉花播种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10%,其中,1984年棉花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最高为7.04%,1999年最低为3.79%。所以,从总量上看,棉花生产并没有占有相当多的土地资源。因为部分地区种植棉花时多采用套作、连作技术,所以,由棉花种植面积增加而引起的与粮食争地的不足3301万亩。所以,棉花播种面积的变化对于粮食种植影响甚微。

  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适度发展棉花生产

  可以看到,当前粮棉争地问题的核心是棉花争夺粮食的土地,主要涉及到种棉与国家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发展棉花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生产。

  尽管从总量上看,粮棉争地关系较弱,但还要注意个别省份的粮棉争地问题,尤其是北方粮食主产区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由于气候等因素限制,麦棉轮作存在一定难度,要注意处理好粮棉的耕作关系。

  从分析中,我们发现各省粮棉播种面积变化趋势并不一致,有些棉争粮,有些粮争棉,还有些粮棉同增同减,这一方面是由于粮棉价格波动导致农民生产行为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各省农作物生产结构调整的结果,因而可能表现出粮棉争地。因此,在保证基本粮食播种面积的情况下,完善全国粮棉生产优势区域规划,将粮棉的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省份集中,提高生产率。

  要解决粮棉争地矛盾的关键在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农业栽培、植保、种苗等技术的进步,将农作物耕作一季变多季,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生产力,提高粮棉单产,解决粮棉争地矛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