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8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当下篇 把握


  关键词一:茶艺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在台湾。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在世界局势的大背景下,迫切希望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潮流中。一时间,传统民俗,如:剪纸、布袋戏、中国功夫等都成为时尚。以中国传统茶道为基础的“茶艺”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1978年,台湾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别成立了茶艺协会。茶艺比赛等茶文化活动在台湾频繁举办。1988年,“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抵达上海,“茶艺”在内地首次向观众展示。9月10日,由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等单位主办的“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台湾茶艺表演引起广泛重视。这一活动,引发了日后中国茶馆的阶段性变革。不久,内地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文化节在杭州、上海、桂林、西安等地纷纷举行。

  茶艺馆和茶艺会所的出现,是中国茶馆业由传统向现代的一次集体性的变革。在茶艺之风的带动下,海峡两岸的茶艺馆蓬勃发展。茶艺馆区别于传统茶馆,形成了统一的特点:茶艺馆以品茗为主,不再是早期各地简单的喝茶,在器皿、程序和环境上都有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同时,茶馆的展示功能被深入开发,字画、古玩、工艺品等被放进茶馆展示,多种社交活动进入茶馆。茶艺馆结合商务、私谊等多种社交活动,进一步细分自己的功能特色。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茶馆开始进入名副其实的茶艺时代,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现代茶艺馆已在全国茶馆业中取得不可否定的主流地位。


  关键词二:茶餐

  “茶餐”由来已久,中国自古便是饮食并用,除却茶馆业的文化产业特征不看,一直以来茶馆就被划入餐饮业的范畴。广州茶楼楼上喝茶楼下售卖糕点饼铒是传统特色,北京早期的茶饭馆多提供简单的饭食,成都的露天茶馆也有清汤面供应。曾经有作家将茶馆的茶点作为评价茶馆的主要原则,可见茶餐的重要。

  如今,上海、福建、北京等起步较早的主打茶餐的茶馆,已经将简单地引入餐饮服务发展到提供以茶为食材的茶餐,且各有特色各成派系,并将茶餐做成了茶馆经营的竞争优势项目。随着茶馆的多元化发展,茶餐本身也开始尝试多元化、特色化、高端化的探索。茶宴不仅因茶馆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打上了如川、鲁、湘、粤的菜系印记,也以宫廷菜、内府菜、私房菜而互相有别。目前,兼营茶餐茶点的茶馆超过了一半以上。

  1994年,第一家以“茶宴”为主题的茶馆上海秋萍茶宴馆创建,其推出的“西湖十景”、“经典古诗宴”等茶宴广受关注,并为茶馆带来了稳步增长的营业额。福建“别有天茶艺居”开业后不久,以茶入菜的吴家私房菜在茶馆中推出。这一时期,各地茶馆都不同程度地尝试引进了餐饮服务,龙井虾仁等菜肴成为茶馆的桌上菜,但以茶为食材的茶餐还是屈指可数。

  21世纪末,杭州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茶宴评比,许多以茶为食材的菜肴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各种名茶以茶汤、叶底、茶粉等多种形式应用于菜肴之中,茶餐的品种丰富至主菜、配菜、热菜、凉菜、甜点,完整成为一桌宴席。在此推动下,各地主推茶餐的茶馆逐步发展而走向高端,2008年前后,北京老舍茶馆推出了茶宴宫廷菜,吴裕泰也在饮食街建馆推出茶宴内府菜,这些菜品更加精致,选材更加考究,同时,消费水平增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此之外,一些茶馆迫于经营压力,将策略转向餐饮,成都、杭州茶馆的螃蟹宴、北京茶馆的燕鲍翅、鹅肝的推出,引来业内争议。自1998年杭州蓝宝茶楼引入餐饮模式以来,按人计费的自助式餐饮服务在杭州茶馆蔚然成风,这样的自助式茶馆一时间成为茶馆界独特的“杭州模式”,繁荣近10年时间。但茶馆功能中餐饮项的无限放大,展示、教化等功能退化,忽略茶馆业本身的文化产业特色,最终导致“杭州模式”受到业界的非议。


  关键词三:演艺

  茶馆中的演艺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甚至更早,书茶馆、戏茶馆一直以来都是各地茶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艺术的展示平台正是茶馆在茶文化发展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功能。

  改革开放之初,此时的民族艺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失去了原有的舞台。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老舍茶馆为代表的一批茶馆,为中国传统戏曲、曲艺提供了表演舞台。侯宝林、马季、姜昆、梅葆玖等当代艺术家都曾得益于茶馆舞台。但此时各地茶馆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曾经以国有企业的形式经营的茶馆虽然延续了支持民族曲艺的传统,但曲艺演出的成本与不对等的营业收入使演出成为茶馆经营的负担。

  20世纪末,传统曲艺和曲艺茶馆共同坚守的事业迎来了双方面的复兴与繁荣。进入21世纪后,演艺茶馆积累的演出实践经验为演艺茶馆演出形式的创新提供了素材和基础。此时的北京老舍茶馆、成都顺兴老茶馆等一批曲艺茶馆已经成为其所在地域展示传统文化的名片。2007年,老舍茶馆的演出收入从1995年的500万元,增长到1410万元,茶馆利润的50%来自演出。

  但是,这些成功的例子在各地并非主流,许多茶馆想以此为榜样却很难复制。另外,对此也有不同的声音,许多从业者认为不可能处处、家家茶馆,都适合引进演出,也不是所有消费者进茶馆都愿意欣赏表演。所以,如何对待把戏曲、曲艺等文化活动成功引入茶馆,还是目前茶馆业面临的一个课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