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滨根,这个在供销合作社呆了整整16年的主任,采访过程中一直表示“不要太宣传个人”,在他自述的经历里似乎也看不到其过往的成绩,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着,把一个特困单位变成了先进,把九江供销合作事业推向了新的高潮……
洪水来了
1998年,留给中国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江西九江的那场洪灾,洪水冲破了堤坝,吞噬了家园,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在这场洪水中,有那么一个团队,有那么一群人,坚守在汪洋中,保住了1.7亿元国库棉的安全!
在九江还没有破堤之前,望着九江城里不断上涨的水位,涂滨根开始变得焦虑起来,很多国库棉还存放在开发区的棉库里,那里南边是湖、北边是江,相当危险,但更让涂滨根着急的是,125吨的剧毒农药也挨在边上,“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害”。于是,涂滨根毫不犹豫地组织了突击队,首先把农药转移,事实证明这个举措及时正确。当九江市委书记、市长见到涂滨根时,由衷地称赞供销合作社“默默无闻”地给全市立了一大功。
洪水破堤而入,老百姓们纷纷撤离,但有那么一拨人却走着相反的方向。为了保障国储棉的安全,涂滨根迅速组织人员,准备干粮、饮用水驻扎进棉库,一旦棉库进水,只需要两小时上亿元的棉花就要泡汤了。因为前期已经在棉库加筑堤坝,再加上棉库内的供销合作社职工不停地用水泵向外抽水,奋战了20多个昼夜,汪洋中的棉库没有一包棉花浸水,国家的财产保住了!回忆起这段经历,涂滨根和九江市供销合作社的职工仍然心潮澎湃,倍受鼓舞:“连这么大的自然灾难我们都挺过去了,还有什么困难我们不能克服呢?”
大水退去,雨过天晴,对于九江市供销合作社来说,也迎来了事业的转机。2002年,涂滨根紧紧抓住机遇,将银行的债务转给了资产公司,以1200万元了断了2亿多元的债务,走出围城,轻装上阵。
最时髦的词 最实在的事
明年涂滨根就要退休了,但他说他不能松懈,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他如今的整个精力完全投入到了一件让他觉得意义非凡的事上,那就是“农超对接”。“农超对接”这个词最近的曝光率极其高,电视、报纸还有各级文件,无不在倡导。事实上从去年开始,涂滨根的目光就已经被吸引了。
在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过程中,随着合作社规模的不断壮大,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涂滨根很快意识到,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宗旨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于是,他立即与九江市社长期的合作伙伴——九江市日用品连锁企业派拉蒙联系,与超市协商为合作社的农产品设置专柜,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平台,让农民的农产品得以展示。涂滨根的想法与派拉蒙公司一拍即合,因为派拉蒙也正寻求既能够保证供货量又能保证蔬菜食品安全的供货商,于是一场风风火火的“农超对接”在九江大地开始了。
随着合作的深入,这种新模式逐渐受到市场认可,涂滨根决定联合派拉蒙公司以及农民共同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基地种植,并负责向各大超市输送合作社的蔬菜。这个合作社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供销合作社与超市各占35%的股份,农民占30%的股份,这种模式让三方都得到了实惠并且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连农民都愿意承担风险,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涂滨根坚定地说。今年,九江市社的“农超对接”将原来300亩的基地增加到了1000亩,并注册了“蒙园牌”商标。涂滨根说注册品牌就是向社会做承诺,老百姓认可了就是品牌,不认可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除了努力别无选择。
成绩不是靠唱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涂滨根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供销合作社一定要“干”出影响,“抢”出地位,“创”出天地!
(本版除署名外,图片均由 本报资料室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