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8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那些“第一次”喝茶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

  第一次托熟人买茶

  □  赵西岳

  时下,买茶早已不算难事。但在“票证”年代,想买袋心仪的茶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那是1969年的10月,我被郑州市革命委员会宣教部抽去参加编写一本歌颂党的诗集,被安排在革委会一个房间里。白天随编写组成员下工厂进车间体验工人生活,晚上便独自在房间里推敲诗句,常常疲惫不堪。

  一天晚上,我伏案打盹,依稀听到有人唤我。定神一看,是位身着绿军装的中年人。他忙抱歉地说:“对不起,打扰啦。我爱写诗,这几首拙作请您指导一下好吗?”我看他彬彬有礼,就热情地答应下来。他坐下后,自我介绍说,他叫肖良。从宣教部得知了我的情况,就冒昧来拜师了。大约是时隔三四天吧,肖良又兴冲冲地来找我。他手里除了拿有几页诗稿外,还特意给我拎了两盒“三门峡”牌香烟,说是让我写作时抽两支解解乏。盛情难却之下,我对肖良说:“我不会抽烟,实在要送,我想托你买一袋信阳毛尖。”我这点喝茶的爱好,还是受父亲的影响。那次求人买茶叶,可是我成家后的第一次弄茶喝,心中不免有点奢望的感觉。肖良听了,先是顿了一下,继而对我说:“赵老师,我想办法一定办到吧!”

  肖良离去后的第3天,领导便安排我们编写组的成员,集体深入到郊区花园口公社。我住在一个叫柳林的村子里。一天,我正在稻田里跟贫下中农学插秧,突然有人唤我,说一个军人打扮的人找我。我连忙赤着脚跳到田埂上,一看竟是肖良来了。我俩一块儿回到我的住处,他对我说,这次来找我,除带有写的诗稿外,还给我买了4袋(每袋100克)三级信阳毛尖。我自是喜出望外了,连连表示感激。我俩在叙谈时,我看已有烟瘾的肖良不抽烟了,便问道:“今天忘带‘三门峡’了?”他笑笑,说:“我把烟票换成了茶票。”

  那时,革委会大院的在编人员,每月按人发放烟票或茶票一张。我是农村抽去的临时人员,这样的一点特殊分配,自然是无缘的。

  一个月的深入生活就结束了。我回到革委会的住处后,在肖良的介绍下,在特供部又买了两袋茶叶,其中还有一袋是二级信阳毛尖。大约是到了初冬时节,在我们的编写任务结束前的一个星期天,我从老家走时,特意带了两捆上好的大葱。那时城里人买大葱也是凭票的。我把大葱送给了肖良。

  离开编写组回到我农村教书的学校后,还收到一次寄来的茶叶,在教书备课之余,让我尽享了那蕴含着特殊情意的浓浓的茶香。


  上世纪70年代

  第一次从课本中认识茶

  □  鸽  子

  我生长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里的生活虽然贫困,可家家户户的小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总是一个不落地要到村里的学校去。那时,小伙伴们喜欢去上学,不用帮家里做农活,上学路上,走山路上穿过田野都可以疯玩。大人们反反复复交代一句话:“要好好读书,长大后才能当工人!”因为当工人就可以一辈子都不用干农活了,山里的孩子读起书来特别卖劲儿。

  开始认识茶是在读到小学第二册课本第十六课时,课文叫《挑担茶叶进北京》,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课文内容“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出山村,船家他问我是哪来的客,我湘江边上种茶人……桑木扁担轻又轻,一路春风出洞庭,船家他问我哪里去,北京城里探亲人……”这一天刚好当地质工人的父亲从城里回来,晚上回家,我照例大声地读给大人听。父亲笑眯眯摸着我的头,问:“什么是茶?”我按老师教的回答:“那是种好东西!挑去给北京的亲人北京的毛主席吃的好东西!”爸笑着点点头,又问:“想不想尝尝?”我连连点头。要知道,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一年四季不缺盐巴吃就谢天谢地了,哪敢奢望着能吃上茶!我家不同,我家有茶,因为父亲在城里当地质工人。茶包在一个黄皮纸里,放在我够不到的供桌柜里。那供桌上供的是列祖列宗的灵位,还有毛主席像。

  我看着父亲从供桌柜里取出黄纸包,打开,里面是一些干的叶子。父亲又从柜里取出另一个纸包打开,那是一个白瓷的大杯子和盘子,除了有一个鲜红的“奖”字,上面印满了红色的字,杯盖、杯子、杯盘上还印有红色的五角星。父亲告诉我这是专门喝茶的,是他的奖品。父亲认真地把杯子洗干净,取出一些茶叶放进杯子里,茶叶进杯子时“嚓!”的声音我听起来就像火柴燃烧的声音。父亲把水倒入杯子,那些干叶子迅速在里面转圈起舞。父亲把茶水倒在两个碗里,端起来喝一口,一副很是享受的样子。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喝了一口,又苦又涩。看着我龇牙咧嘴的样子,父亲哈哈大笑。说,茶是先苦后甜的。

  父亲和我一边一喝茶,一边指着杯子上的字念给我听“毛主席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父亲看着我说,以后世界都是你们的!这么长的话我听得一头雾水,可父亲却还是笑着对我说,这些有用,以后你会懂的!

  我是村里第一个喝过茶的小孩,连毛主席吃过的好东西我都吃过了。过了好长时间,这事都还是我向村中伙伴们吹嘘炫耀的事件之一。

  从前的日子都已远逝,现在回想起这次经历,苦涩中带着甜蜜。


  上世纪80年代

  第一次在部队喝茶

  □  李胜利

  我在四川当兵的时候,是1985年。四川人好喝茶,但山西人没有那习惯,我是在部队3年才学喝茶的。好多四川兵在休息时,手上都端个罐头瓶茶杯,站在院子里南北东西地聊着,说到高兴处哈哈一笑,然后举起茶杯喝上几口,看后很是让人羡慕。我是连长,下面的兵都在喝茶,难道我一连之长能落后?于是我从团长那里要了一个大罐头瓶,端起大瓶在人群里一站,大家惊呼:“好大的茶杯!”一班长问是不是山西的大醋瓶子。四川的战友们纷纷拿出家乡的好茶来,不一会儿我的茶杯成了大杂烩,有眉山毛尖、重庆毛尖,还有不知道是哪里的花茶,被通讯员冲了一大杯,凉了会儿,我一饮而尽。战士们狂呼:“连长海量!连长大丈夫!”

  一日,我媳妇从山西来到了四川的部队。头一天我就想给她说喝茶的事儿,谁知她打开包,里面纸包里有毛尖、碧螺春、铁观音,还有上好的龙井,各种茶香在一起,就像山西的老酒般醉人。她笑我喝茶就像灌啤酒,若是杯里没有茶叶,谁会看出我在喝茶,就像山西人在饮驴。

  “你会喝茶?”我问她。她冲上一杯毛尖,坐下说:“这茶品的是味儿,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品,不过谁有那么多雅兴,为人父、为人夫,为连长、为军人,喝喝茶,减减压。”

  此后,在媳妇的教导下,这喝茶不再像当年那样豪迈。没有大杂烩,没有一饮而尽的喝彩,倒是品出了人生的甘苦。


  上世纪90年代

  第一次喝中国茶

  □  日本  黄安希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喝中国茶时的情景。那是一种叫“白龙珠”的带有茉莉花香的珍珠状茶叶。

  当时有人招呼我“喝杯茶”,于是我便就着取出的茶叶罐往里一瞧,里面装的是白色的球状茶叶。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东西。茶叶被倒人一个刻有龙的花纹的带盖马克杯里,注入热水。过了一会儿,打开杯盖,一股茉莉花香扑面而来,香气浓郁,品质相当不错。那时,我想,自己是找到特别的“宝物”了。

  为了放茶叶,我特地找了个漂亮的小盒子,把这种灰色或是白色的“珍珠”当成礼物送给别人。人们常说“好茶无声招人饮”,我也是被好茶“邀请”来的吧。

  我看到的中国茶艺是这样的,一人起立,然后面对众人落座,开始泡茶……这种情况下,泡茶者自然就挺直了腰背。打开随手泡的盖子,观察茶炉上水的温度虽然有些炙热恼人,但现场严肃的空气会一直流动到指尖。

  摆开茶具,开始温壶。从高处倒下的开水发出动听的声响。

  人们停止了闲谈,目光集中到了坠落的开水上。

  茶叶随着手的倾斜平稳地落入茶壶中。

  经过一番简洁流畅的动作,便到了等待茶汁浸出的时候了,此时的泡茶者显出了无欲无求的表情。

  我想,这就好似最原始的祷告吧。

  默默计算着看不见的时间。

  火、水、茶。把它们都收入手中,在这个场合展示给世人。这就是所谓的“魔法”。

  不一会儿,清香的液体由茶壶注入茶杯,霎时,原本安静的空间再次活跃了起来。人们传递着茶杯,品饮香茶。

  把鼻子贴近杯底使劲闻,杯底的余香扑鼻而来。虽不够雅观,却是地道的喝中国茶的做派。

  真让人欲罢不能。


  21世纪

  第一次喝自己采的茶

  □  田子唯

  阮校长告诉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四年级的学生采茶。话音刚落,学生都欢呼起来。郑老师说:“明天我们去垭子口采茶,要完成30斤的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第二天,我5:30起床,快速刷牙洗脸。过了一会儿,妈妈把饭做好了,我吃完饭,拿好茶盒、帽子和开水,便到学校门口站队。过了一会儿,人全部都到齐了,一辆汽车把我们送到了垭子口。下了车,同学们开始爬山。这是我第一次采茶,心里很好奇。大约走了十几分钟,我们终于气喘吁吁地爬到了茶园。

  学采茶真是令人兴奋,我先看别人怎么采,自己再学着采茶。我只能用一只手一根一根地采。过了一会儿,一个同学让我到郑老师那儿去。我有点儿紧张,不过郑老师耐心地教我采茶。我一只手采,采一点往手里放一点,慢慢我就学会了用一只手采茶了。一抬头,我看见邓小勤用两只手采。心里想,难怪她每次都采那么多。郑老师真好,还帮我采了一些。到了中午,我们去茶厂称茶,邓小勤先称,然后该我称。我有点紧张,小心地把茶叶倒到那个秤盘里,郑老师看了看秤,说:“3两!”我高兴极了,一下子跳起来,因为我第一次采就采了3两。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下午我一个人采,采了2两。郑老师走到我身边对我说:“加油,希望你下次做得更好!”我心里高兴极了。老师说,劳动最光荣,今天我真正体会到了。

  在当天采茶结束时郑老师集合站队说:“采了5两的奖5角钱,一斤的奖1元,1斤5两以上的奖1.5元,2斤以上的奖3元。”我听了非常开心,因为我也可以得到5角钱。我把这次的奖金交给妈妈,妈妈表扬了我。我得意极了。  

  在这次的采茶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汗滴禾下土”,什么是“粒粒皆辛苦”。回来后,老师让同学们品尝了我们亲手采的茶。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