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连续第六次夏粮丰收,我国粮食生产今年有望迎来又一个丰收年。而以每千亿斤作为一个台阶计算,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先后登上了3000亿斤至1万亿斤8个台阶,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粮食连年丰收的消息的确令人兴奋,然而,面对眼下的北方大旱,欣喜兴奋之余,是否还需多一点冷静。
有专家认为,农业是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双重影响的产业,农产连续生产的时间越长,离出现减产的拐点就越近。在当下夏粮丰收、秋粮形势大好的大背景下,提出所谓拐点论,不免有“杞人忧天”的嫌疑。但如果这样的“杞人忧天”是在遵循自然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就需要我们正视和重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农业当前还是主要靠天吃饭。从农业过去的经验来看,粮食生产都是两丰一歉一平,四年一个轮回,当前我国已经连续六年实现粮食丰收。假设如果出现拐点,造成拐点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灾害,而又以旱灾居首位。
防范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提高粮食产量,重要的对策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等。要具体实施以上各项对策,则需要一家一户农民的参与。如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是首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蓬勃发展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农民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组织农民的有效载体。
土地专业合作社将原来分散耕种的农田,放在“一盘棋”里谋划,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前单个农户很少关注或者没有能力关注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现在也有能力去开展工作。从今年各地春季抗旱夏季防涝的现状看,暴露出各地水利设施和现实生产需要差距还很大,很多农田水利设施开始老化失修。如何建立一种新的机制来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显得尤为迫切。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许为新机制的确立带来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比,农业科技的进步对粮食增产也尤为重要。我国现在每年的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大约为30%至40%左右,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贡献率的65%至85%以上比,我们的差距仍很大。先进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各类专业合作社也成为了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河南省今年省财政拿出1000万元资金与中央6400万元奖励资金合并使用,对10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单位进行奖励,肯定其在今年夏粮丰收中做出的突出成绩。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组织了农机经营者,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同时,扩大了农机作业服务规模,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
当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绝对不是万能的,农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民组织体系等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健全。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一点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