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前 ,陕西省神木县供销合作社面对的是一片残败景象,县社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没有一件现代办公设备,没有一套可以接待客人的沙发,根本谈不上正常办公。失去了计划经济的保护伞,32家下属企业只有县农产公司在维持经营,其余企业全部倒闭,房倒屋塌,人走楼空。
两年后的今天,神木县供销合作社在这片的“废墟”上又开拓出了新天地,使它重现往日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有的22个基层社和基层网点被整合并进行了资产重组,在保留了9个基层社、组建3个中心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各种网点60个(10个乡级综合服务站、28个村级综合服务站、22个基层网点),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6个,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前提下的覆盖全县范围的新格局。而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2007年的那一场政府支持下的改革。
政府支持是基础
从1992年到2007年,神木县供销合作社连续15年未给职工分文工资和生活费,导致职工常年群体上访不断,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引起了县政府对供销合作社问题的重视。2007年3月,县委、县政府及时组建了供销合作社的班子,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供销合作社的问题,提出了符合全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实情的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除了政策上的扶持,政府给供销合作社提供了资金上的援助。在给县社拨专款维修办公室,配备了小车,购置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并帮助供销系统消化了拖欠多年的所有债务后,2007年秋,拨款近500万元还清了拖欠离退休人员的工资,补缴了全系统职工尾欠的养老保险金,并把全系统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单位负担部分纳入每年的财政预款。参照失业生活保险金标准,给全系统下岗职工按月发放了生活费,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2008年,政府安排1200元贷款委托供销合作社淡季化肥储备,以保证农资供应工作。县社上项目,政府无偿提供土地等各种优惠政策。这一切可以说是支持供销合作社兴旺发展的基础。
解放思想是保障
面对着接收后令人棘手的“烂摊子”,新的领导班子走访了毗邻县、市,虚心向他们学习,咨询相关部门,讨教相关政策,经过认真详实的调查、摸底、研究,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甩掉包袱、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
按照“基层社转体制、社有企业转机制、联合社转职能”的政策,2007年4月,组建了神木县供销合作有限公司,公司下设5个经营部,开展农资化肥的组织供应,农地膜、农机具等农资的销售供应、农副土特产品的收购、加工、销售,烟花爆竹的经营管理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等项业务。今天,供销合作有限公司资产达到4000万元,有3个基层社年收入可达到百万元以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两年来,他们先后改制了所有的社属企业,顺利地实现了社属企业产权、身份双置换,分流安置了近200人。截至目前已组建农资、日用品供应网点45个,遍及全县19个乡镇,建造了很好的为“三农”服务的平台。
为农服务是宗旨
供销总公司成立以来,秉承了服务“三农”的宗旨,以"新网工程"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为平台,全力搞好为农服务的各项工作。2008年,神木县社系统零利润配送省、市补贴化肥3万余吨,冬储各种化肥3万余吨。今年在保证化肥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在全县境内又实施零利润配送,在县政府补贴440万元的基础上,县社又在流通渠道上让利农民近200万元,使主要农资价格实现了全省最低,为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下一步,神木县社将和电信联合率先建成覆盖全县的“三农”服务区域网,实现方便快捷的网上视频服务;和农业科技部门联合率先推广免费测土施肥服务,改变传统耕作技术,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场肥料革命。此外,他们打算尽快建立一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的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