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8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供销合作社1949—2009 心系“三农” 情暖“三农”
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60年60人·60年60事·60年60社之河南
(除署名外,本版文字和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王 琥 采写)

“扁担精神”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建社之初的石板房里生根发芽,多年后,又在新合作的超市里得到延伸和升华。
“扁担精神”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建社之初的石板房里生根发芽,多年后,又在新合作的超市里得到延伸和升华。

  “女货郎”:山间奔走的青春

  见到当年素有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女货郎”之称的尹梅花时,年过七旬 的老人正在院子里陪孙子孙女玩耍。老人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市里的女儿家住,只有夏天才回到石板岩山里住上一段时间避暑。尹梅花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第一任主任尹兴德的女儿,1959年刚满20岁的她就到供销合作社当了营业员。挑着扁担往山里群众家送百货,然后再把群众的土特产品挑回来,是那时营业员的一个主要工作。

  “1974年前石板岩乡还没修好公路,群众需要的日用百货都靠扁担挑进去,我们供销合作社职工挑着货物,不知道把全乡镇326个自然村跑了多少遍。”回想起当女货郎的情景,尹梅花慨叹现在条件的优越。当年尹梅花每天和其他职工一起,早上挑上百货早早出发,晚上才能回来。“老百姓和供销合作社职工关系特别好,中午送货到哪家,老百姓都会很热情地让我们在家吃饭。”送货途中,供销合作社职工主动为群众干活,给孤寡老人拆洗缝补衣服是尹梅花常做的事。

  尽管走山路挑扁担送货是个苦活,但尹梅花从来没有抱怨和放弃过,担任主任的父亲更是没有给她换个轻松的岗位。“父亲当时眼里只有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家里的事情一概不管,他从来没有因为我是他女儿而搞特殊。记得最难走的是去王相岩的山路,山路是在陡峭的岩石上凿出来的,台阶上只能放半个脚掌,所以我们常常是侧着身走路,同时一只手扶着扁担,另一只手紧紧扶着山体,才能避免不掉到一侧的山涧里。”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了36年,挑了15年扁担,尹梅花觉得值,因为“老百姓把供销合作社看作他们的依靠”。


  一锤子砸出来的门庭若市

  现任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主任的是杨增和,2003年,杨增和做了一件当时震动全社的事情——把社里最大门面店的旧柜台用锤子砸掉,完全改成开放式的超市经营模式。

  “当时砸的过程还比较曲折,这其实也是我自身思想激烈斗争的一个过程。”杨增和坦言。由于石板岩乡地处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独特秀美,2000年之后,乡里开始开发旅游产业。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林州市社多次建议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改变经营模式,以适应越来越多游客的购物需要。

  “一开始市社让我砸柜台搞超市,我真不愿意。”杨增和当时顾虑主要有三个:一是当时门面店里18个柜组已经全部承包给职工,很多承包期还没结束,砸了柜台职工如何安顿;二是砸完效益到底如何,心里没底;三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本身还有200多万元的负债,砸完柜台重新装修的资金如何筹集。

  “市社领导多次来开会讨论这个事情,我当时一看不干还不行,那就干吧。”杨增和当时多了个心眼,只是砸了一半柜台搞超市经营,在同一个屋檐下就是要让柜台和超市比比,到底哪种方式好。“这一比就比出来了,超市的效益还是好啊!我们不犹豫了,也不用谁再劝我们了,主动把另外一半柜台都砸了。”现如今,当全国各地的游客在石板岩太行山大峡谷旅游时,都会到位于镇中心广场的供销合作社新合作超市购买各类商品。在坚持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结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契机,搞旅游商品超市、旅游服务中心、宾馆住宿、加油站,建设林果药材基地、销售土特产品,多领域发展经营使得全社效益不断攀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