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土资源部批准了山东省360个扩内需项目,可以在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审批前,先行批准用地,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得到国土资源部特批的扩内需项目用地省份。
针对国土资源部对山东的这次特批,有分析认为,这将大大加快土地利用限制的突破,其他省份效仿将不可避免,先上车后补票的省市会接踵而来,国土部今后也将变得越来越被动,18亿亩耕地红线可能被加速突破。《华夏时报》报道说“国土部开闸土地,挑战18亿亩红线”。
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有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是否应该突破的争论。去年年底,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出任理事长的北京某研究所发布了“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报告,报告称确保18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的观点是错误的。此报告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一片强烈的批评之声。国务院三农问题的某智囊明确表示,茅于轼的结论“经不起讨论”,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突破。然而,也有一些人表示赞同。
那么,18亿亩耕地红线到底该不该坚守?它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18亿亩耕地是“口粮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占用耕地的趋势不可避免。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耕地约有18.26亿亩,到2020年期间,每年可以用于“农转非”的土地指标不足190万亩,累计2074万亩,但2007年以来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约在300万亩。因此耕地减少的最低底线应该控制在0.26亿亩内,否则势必会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保证我国14亿人吃饭的“口粮田”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守住了这18亿亩耕地保有量的“红线”,也就守住了我国14亿人的“口粮田”,也就保证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的粮食安全,更进一步确保了我国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大国的政治地位。
18亿亩耕地是“命根田”。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好现有的18亿亩耕地保有量,也就等于保护了农民稳定的土地承包权和他们生活来源的“命根田”,这对于有效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生产,保持农村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8亿亩耕地是“生命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重大的政治问题。保护好了18亿亩耕地的保有量,坚守住了这条“红线”不动摇,也就切实保护好了我们子孙后代的“饭碗”,保护好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最新的事实和数据也向我们显示,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所产生的积极效应。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5.285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国民经济运行中最大的亮点,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与粮食增产直接呼应的是,2008年度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29万亩,比上年度净减少数量下降50%,创历年来的新低,耕地保护呈明显向好的趋势。保护耕地为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无论是从民生层面,还是从经济层面,抑或是从政治层面,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都是不可动摇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