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日:启程
1万米的高空,近10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了。
斯里兰卡,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国度。因为红茶,我便牢牢地记住了它。听到起落架落下的声音,我知道自己结结实实地踏上了这片国土。
来之前,看了些资料,好多朋友让我小心。当我们的车队由警车开路驶出机场,在沿途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士兵在路边站着。从未到过战区的我心里陡然一紧,这一刻,我深刻地感觉到安宁的重要。
第二日:文化误读
今天有官方的接待会,也是中斯两国建交50周年的一个活动。本次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一起来的有3个考察团,我属于茶叶考察团。
下午去总理府,接着就是在酒店的会议室,由大连茶文化学校的学生进行茶艺表演。这表演看起来问题就大了,讲了半天,倒像是个很糟糕的广告片。茶艺表演的解说词,中国人听得难受,斯里兰卡人听得一头雾水。
其实茶文化传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存在在很多问题。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原因:拿来主义、懒惰、功利、自以为是。
“拿来主义”就是把现成的一些思想、一些文章,直接复制过来,不加分析地引用。所以其观点往往过时。“懒惰”就是懒于思考,懒于分析。“功利”:这一点在现在的茶文化传播中更为严重,对自己有利的就大提特提,对自己不利的就完全不提。这种行为的直接影响就是把茶文化往偏了带。“自以为是”:守在自己的屋里,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归纳这世界里所有的茶,所有的规则和情感,他人非而我是。
对外交流更应采用适当的方式。汉语中许多优美的词语,很难用外文表达。如果再引用古诗词,往往让翻译无所适从。
第三日:经济为先
今天的日程就是去斯里兰卡唯一的茶科所。车行不久,终于渐渐看到茶山了。我心里真是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般亲切。茶山从窗外一掠而过,很多的采茶工冲着我们挥手。
当地时间下午3点多,我们到了茶科所。这里的科室安排十分紧凑。从他们设置的样品展示、茶样种植养护方面的图片,还有专门制作的关于病虫害的模型可以看出来,他们对茶的重视程度。从政府对茶业的态度来看,茶确实是这个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制约着斯里兰卡茶叶生产发展的原因是他们的产量太大了。诚如一个朋友说的,在斯里兰卡,只有茶叶经济,没有茶文化。茶叶在这儿,只是饮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审评经验,因为在工业化流水线作业下的产品,品质相当稳定,一般不会出现很大的质量和口味上的差别。
当某种物品是作为生活必需品存在时,它们更多的时候不是被欣赏,而是被使用和消耗的。
茶叶作为斯里兰卡第四经济支柱,注重的是产品质量上的统一,是工业化程度的高低。在人文方面,却是十分欠缺的。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工业化程度高是斯里兰卡成为茶叶强国的重要原因。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第四日:商业成熟
斯里兰卡和中国不一样的是,这儿几乎很难看到漂亮的建筑。一般外面看起来不怎么样的房子,走进去却发现还不错。
车绕过一道弯,就进入了厂区。一下车,我们第一件事就是进入茶叶生产车间参观。现代化的机械紧张有序地生产着。包括成品茶的码堆,标准样、筛分机、萎凋槽,井然有序。大家看到这儿,兴致高涨起来。于是,又到停车场侧面的平房里去看。其实这平房就是这家茶叶加工厂的品茶室、接待室,也是零售处。
进来之后,每人手中就多了一杯主人递过来的红茶。很明显,主人的这一系列动作已经很娴熟了。客来敬茶在这儿倒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进门,有一个大大的货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茶叶。有收银台,可以刷信用卡。这在国内的茶厂是很难看到的。
商业化,可能是斯里兰卡茶业的重要特色吧。这些简单却又精致的包装,得到了同行很多人的认同。于是,大家开始了大采购。收银机前堆着各色的茶叶,卢比、美金纷纷进入他们的钱匣里。
很期待看看这边的茶叶博物馆是什么样子。几经周折,来到这个位置偏僻的茶叶博物馆,这里展示的主要是100多年前的茶叶生产机械。博物馆分上下两层,下面全部是大型的茶叶机械,包括用于茶园翻新的茶树更新机械。斯里兰卡的茶树5年修剪一次,50年彻底更新。他们已经有成型的设备,完全不用人工。面对这些机器,想想100多年前的中国茶业,几乎全部是手工采摘、制作,而这里已经是全套的机械化生产了。锡兰红茶的崛起应该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茶叶博物馆的二层放了些当年英国殖民时期的茶叶生产照片,还有一些小型的茶叶生产工具,以及茶农日用的小玩意。值得一提的是,这儿有一个完整的茶叶生产流水线模型。从茶叶采摘到最后加工成产品,包括厂房的照明,一应俱全。打开电源,所有的模型都能正常运转,非常直观。
第五日:归途
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参观斯里兰卡的茶叶管理局,同时签一份备忘录。
我只想关注茶产业的发展,还有茶文化的方向。我感兴趣的是他们关于世界茶业发展的分析。斯方茶叶局为此还专门做了PPT。
这之后,我们就收拾行李回国了。坐上车,挥手告别,这个看来还是比较落后的国家,依然纯朴的百姓,依然很自然的土地。灯火阑珊,就在这一片灯光之中,告别。
我要回到我的国家了。我要回我的国家做我依然热爱着的茶文化,写中国茶,写中国茶文化。我想,茶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我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更多的人爱茶,不仅仅是爱中国茶。
(作者于2月22日随团前往斯里兰卡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