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8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书凳听学,何患读史不成材 展扇沉思,仍虑弃礼坏仪规
—— 曲艺名家刘洪沂访谈
□ 浓茶小罐

  曲艺名家刘洪沂。

  前 言

  下午时分,伴着声声虫鸣雀语,刘洪沂老师摇着折扇施施然走进老舍茶馆。

  笑着落座,服务员端上冰茶。

  一下午的畅谈就在冰爽怡人的铁观音香味中缓缓展开。

  五味茶香  人间百态

  说起茶来,我是老北京人,爱喝茶,爱喝花茶。北方人,据我分析,大概跟北方地理、气候等因素有关系,大部分北方人都爱喝茶。尤其北京人,好喝茶,好喝花茶。我起小是在天桥长大的,也可以说,我是在茶馆里长大的。在我小的时候,据我知道,南城一带,光就天桥、天桥市场这一块地方,从现在的天桥乐剧场往里走,到肿瘤医院那一点儿地方,起码得有二三十家茶馆。现在说起来京味文化,其实京味文化中的大部分就是宣南文化,南城文化就是天桥这一块地方了。

  我在茶馆长大,在茶馆得到我最初的人生体验和历练。我的艺术道路,一是受家庭影响,二是受外界影响、社会影响。而对于我影响最大的还是茶馆。我住在天桥,我父亲也是搞曲艺的,家里来往的都是曲艺界的人,又经常到茶馆听书,从小就喜欢这个,爱曲艺。有一年北京成立“月明楼”茶馆,是恢复曲艺演出的新茶馆,连丽如先生在那里说书。当时我也去了,一是祝贺,二是也有演出。那天我在舞台说了一个段子叫《学说书》。连丽如先生听完之后就感叹:“洪沂你应该学书!你学书太有条件了!因为你听得太多了。”我在这个小段子里列举了一些说书艺人的名字和典故,大家听着都觉着吃惊--你还知道这个呢?其实这都是我小时候,趴在板凳头儿上听人家说书听来的。印象中天桥中出了不少说书艺人,都是产生在茶馆。历史上北京人喝茶,上至皇亲贵胄,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喜好。就是那最穷的、卖苦力的,早晨也要到茶馆。拿上俩窝头,有钱的沏一壶,没茶的喝点茶拨子。最有名的大茶馆,像得意轩茶馆、二有轩茶馆、凤鸣茶馆,都是我常跑的。

  天桥桥头有个很出名的茶馆,掌柜姓王,那是劳动人民聚集的地方。旧社会的劳动人民,每天早上起来,就聚集在这儿。扛大个儿的、力巴,都拿着铁锹,拿着扁担,扁担上绑着鬃绳,上那儿找活儿。为什么在这儿呢,因为北京的老火车站,永定门火车站在这儿。早晨起来,上这儿来等着,工头来了吆喝一嗓子:“谁去谁去?俩人一车!一人两块钱!什么时候卸完了什么时候走!”这卖苦力的就站在当地,拿半拉贴饼子、窝头,就着两碗热茶吃下去——暖和啊。尤其冬天,里头空心,没有衣服,都光板穿一件破棉袄。扛着铁锹去火车站卸这车皮,到那儿把衣服啪一甩,两人对面开始卸,什么时候卸完什么时候走,那得多辛苦?全指早上这两碗热茶半拉窝头了。等卸完了,浑身的汗还没落呢,拿着这两块钱,还回天桥。回天桥干嘛呢?先去澡堂子!进澡堂子,还得沏壶茶,什么茶呢?满天星,其实就是茶叶末,“老板,来壶满天星!”一洗澡,冲外头:“来一毛钱的酒,来个溜肉片,要宽汁,八两白皮面!”呆会儿肉片就了酒,把这剩汤儿往面里一倒,和弄和弄,这就连饭带菜就都有了。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这就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一般早上七八点钟开始干活,到下午两三点钟活儿就干完了,洗完澡,洗干净了,逛天桥,听书嘁,听戏啊,看练武术的。有讲究点的,也逛天桥,但家里有钱,不用卖力气干活,就每天中午起来,到天桥这儿,找个二荤铺。二荤铺的门脸都不大,类似于现在的成都小吃,门口挂个笊篱,就是北京二荤铺。进门也是先喝茶,再吃点什么,就逛天桥。过去还有茶棚,支个棚子,也有桌子椅子,摆着茶卖。再有就是专门坐着洋车上茶馆的,那是专门捧这些角儿的。比如连阔如连先生、陈荫荣、陈荣起、高玉柱先生等等,都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大书家。

  说起老舍茶馆,我也算是这里的老人儿了,从老舍开始组建,我们就在这里演出了。单纯相声就我们一场。当时老尹先生、尹盛喜他在这儿挑大梁,第一场演出有孙宝财、关学增、马增蕙、孙书筠,京剧界的有陈志清、李冬梅等等。就从那个时期,老舍茶馆开始发扬我们民族文化,茶文化。尹盛喜先生自己组织一帮人,自己带着乐队在前头拉胡琴。

  我从小接受茶馆文化,后来从事这个工作,又跟老舍茶馆有这么一段渊缘,可以说,我这辈子离不开喝茶,喝茶是我的一个生活习惯,到后来跟茶、茶馆的感情好像不仅仅是喝茶、品茶那么简单了。比如说茶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没的吃,每天到茶馆拣那个茶末子,这个茶,救了命了。茶末子是什么呢?过去茶馆里茶客喝剩下的茶根倒到一个茶漏子里,水就从下面漏下去了,茶渣子就留在上面了,我们吃的就是这个茶渣子。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就每天拣回这泡过的碎茶叶,给它掺上很少的一点玉米面,放上盐,放点葱花,拿它做菜窝头--说是菜窝头,其实里头没有菜,都是茶叶渣子。那时这真没少吃这个,没辙啊,没粮食吃。那时我母亲在天桥书茶舍,是那里的职工,就这一点拣别人不要的茶渣子的便利救了我们全家了,所以茶救过我的命,茶对我有恩。我这一生中,总是喝茶。茶总是与我的喜、怒、哀、乐相伴,从茶里历经了很多情感,体味了很多人生。

  一种追求  四层求索

  我平常什么茶都有,什么茶都喝,但最爱的还是花茶。绿茶、乌龙茶,滋味虽好,但咱北京人不习惯。绿茶在南方,是很金贵的,南方人讲究当时采当时喝,可是运到北京需要时间啊,新茶一放,成陈茶了,还不如树叶子呢。咱们不习惯,北方大部分茶叶来源都是南方来的,可是把这茶里放上茉莉花,茶里就有花香了,喝着也香。现在我家红茶、绿茶、青茶,倒是都有,反正经常换着喝。前些日子折腾普洱,那味道喝着不习惯。我喝着对我口味的南方茶只有一种--武夷岩茶,它有股特殊的清香味儿在里面,当时喝的时候觉得没味,把这茶咽下去,反思起来,咂摸咂摸,却越咂摸越有味儿。茶就是得品,不能"饮"(去声),图解渴就不好玩了,有机会还是应该坐下来,品一品茶。尤其年轻人更应该养成品茶的习惯,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大家都是一天忙到晚。事业、家庭、还贷、买车,心老静不下来。但凡每周能有两次坐下来品品茶,这时有些事可以不想,也可以利用这个时候好好想想。年轻人喜欢痛快,好喝饮料,凉啊,一扬脖就下去了。但喝完也就完了,没内容,全是泡沫。而茶呢,当时喝时觉得很热,但喝完后只要能沉静下来,就会觉得打心里透着凉快。

  这些是需要时间,需要品味的。我觉得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如果都像喝茶时那样品味品味,很多事就能顺理成章的解决了,品味茶的味道,也能品味人生的味道。其实人生是一种味道,我们最终要的还是那种武夷岩茶的感觉,就是喝的时候没什么味,喝下去以后打从舌底生津,那才止渴呢。过去有句俗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是办事着急了,肯定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这些错误积累起来,应该在一定的时间梳理一下,做一个反省。也像喝茶似的,探寻探寻它的根源,利用喝茶,对人生,对工作,做一个思索。在喝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一个“四索”:首先要思索,通过品味,回味茶,回味自己;再来是探索,探索人生,人家成功在哪?学习人家。不断提高;然后还要摸索,怎么犯的错误,怎么避免错误,怎么成功的,积累一些经验,这需要摸索;最后再求索,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觉得人生应该不断地进行这“四索”。而且我所说的这“四索”应该应用于身边的任何事中,人生中都应该有这"四索",寻根求源,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人才能逐渐的完善。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对家庭,对社会,对周边的人,都应该探索探索。

  千年文化  万难释怀

  过去我们表演的时候穿大褂,总把袖子上面这么搭起来,但是只搭一半。这是因为过去只有小茶房,才把袖子全挽起来呢。小茶房为什么要挽袖口?因为他一天总在茶馆忙活着,把袖口这么挽起来,一是看着干净,二是不能见水。在话剧《茶馆》中,老艺术家于是之就扮演了一个小茶房,他无论说话还是站着,手总向外这么支着,作为形象的一个动作。这是为什么?是为了不能让圈起的袖子掉下来,所以两手就这么展着。过去的茶馆,大灶上都坐着大铁壶,一只手轻易拿不动,壶又烫,所以用手这么支着,垫着它就好拿。所以说人艺的老演员,好就好在这儿,抓人物的特点,注重细节。到我们穿大褂,要跟茶房区别开来,不能都挽起来,所以挽半截,这代表着一种文化:一是挽半截好看,二是挽一半像清装的马蹄袖,需要行礼的时候再搭下来,是显得对观众的一种尊重。

  现在的茶文化已经不是文化了,是现代人杜撰出来的,不能称之为文化。包括那些所谓的茶艺,都是人瞎编出来的。其实我们中国有茶艺吗?有,但是绝对不是现在那样。不是乱安一堆不应景的名字来做噱头。喝茶是很安静的一件事,怎么能有关公巡城?怎么还有韩信点兵?战争都出来了,刀光剑影,怎么能有宁静的心态?胡起一些名字,还冠之以文化?没有美感!其实都是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急功近利的东西。

  说起文化,我们缺失的不仅是茶文化。包括我们的服装,日本人有和服,韩国人有自己的传统服装,而我们呢?我们的汉服呢?唐服呢?大褂旗袍哪去了?这是其外,再说其内。过去欠人钱是寒碜事儿,见人都不好意思,那时候人知道羞耻。现在欠债是光荣,债主反而得求人家还钱,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过去说谁坑人了骗人了,大家都谴责他。现在说谁坑人了,都觉得,哎,这人有能耐……黑白颠倒,荣辱不分。中华民族啊,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礼仪廉耻都不顾了,国乃堪忧啊。

  古人无论是德、行,都是以“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闲暇时就是读书、饮茶,吟诗答对,那是雅事。现在谁还读书啊?登月明楼那天,李雁先生心血来潮,写了一个上联:登月明楼,放眼纵观,两楼一海。这是上联,写完了放那儿,征集下联。来这么多喝茶的,没人对得上来,这个对子还是有难对的地方的,因为它有具体的地名,有景,有数字,而且有两个楼:鼓楼,钟楼;一海:什刹海。当时我想这么些人,不能没有一个对不上来的不是,就对了一个下联,找崔琦写了:踏银锭桥,心中广纳,三桥五亭。他放眼纵观,我心中广纳,我想多大是多大!吃饭的时候,我就请教李雁先生:“先生,我也试着对了个下联,您瞅瞅对的还工吗?”李雁先生一看,站起来了:“我高看你好几眼呐……”

  不过不瞒您说,我没上过一天学。一生没进过学校门。那这不是靠自我修养吗?我从小受的是传统教育,家庭的氛围与茶馆里的说书、戏折,也教育着我。不是自学不能成材,关键是人要对自己有个定位!人生,要有要求!

  

  结 语 

  好人刘洪沂,是网上流传已久的称呼。

  性情中人,忧患且愤激的人,永不放弃对自我修养追求的人--这是这一场谈话下来,我的评价。

  读一些书吧,在读书的同时,心里也放着我们的祖国,放着我们千年的文化吧……这是这一场谈话下来,我的感受……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