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地,尤其是中国玉米和大豆的大本营。然而,一场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如同大火席卷黑土地,让东北父老乡亲心急如焚,也让众多农资人面临新的难题。
东北大旱灾情严重
“双庙村庄稼现在是全部绝收了,山坡地都干了,能点着火了,大田地里玉米叶子已经干了一半,玉米叶子一搓就碎,老百姓们真是欲哭无泪。”双庙村的村民这样对记者说。双庙村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是辽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连续两个多月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了大部分庄家绝收。
旱情如同大火,已经蔓延至整个东北地区。
黑龙江省素有“中国北方粮仓”之称,农作物受旱面积2212万亩,其中重旱面积606万亩。黑龙江省在进入7月份以来,天气情况很不乐观,7月上旬以来东北地区中北部持续低温阴雨,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1℃-2℃,降水也偏多,一季稻、春玉米等作物发育期延迟,营养生长明显不足,延迟型冷害特征明显,而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前期内涝情况较为严重,截至目前来看黑龙江地区是先涝后旱,减产已成定局。
据相关人士预测,整个黑龙江地区的粮食产量将大幅减产至六成左右。
吉林省高温无降雨天气已经持续10多天了,记者通过对省内玉米主产区的客户及吉林省农业气象专家处了解到,目前的干旱天气已经对玉米产量造成实质性影响,其中以西部地区旱情最为严重,岗地的玉米几乎全部旱死,当地玉米现货商预计今年玉米产量是去年同期比的四成,中部的榆树及农安地区更加严重。
内蒙古由于高温少雨,大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其中,西部部分地区已经达到特旱程度,东部和南部部分地区的旱情也很严重。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田地里的玉米都打蔫了。靠近边境一线的广大牧区有的地方一片枯黄,边境地区草场草根裸露,砂石满目。当地牧民说那里今年几乎滴水未降。据气象部门调查,在兴安盟、通辽和赤峰三个粮食主产区旱情更为突出。
玉米减产已成定局
而东北地区恰巧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70%左右,目前,这些地区的玉米正值授粉期,谷粒也在灌浆。在旱情严重地区,玉米植株底部叶片干枯、顶部出现打蔫。在重旱地区,甚至影响了谷粒灌浆。专家称,灌浆期的干旱可导致玉米灌浆期缩短,籽粒不饱满,进而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和产量,且不象低温性灾害可由后期天气情况的好转可得到改善,此时的干旱造成的减产是不可逆转和弥补的。
部分农业专家表示:“就是未来出现一定的降雨情况对这些玉米情况不会带来任何的改观。”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讲就是拿水泡上这些玉米也是没救了,这些受灾严重地区绝收情况基本不会改变。最近几天的降雨情况对部分地区的玉米生长情况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玉米即将进入收获期,即便降雨得到改善,东北地区玉米的大幅减产几乎成定局。
化肥后市不容乐观
“今年春季的雨水多,玉米价格相对较高,农民的种粮投入积极性还比较高,等到快收成的时候却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干旱,目前化肥市场无人问津。”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丰乐农资总经理吴占玺很无奈地告诉记者,他认为,粮食的绝收影响了农民的购买力,同时也影响了商家的储备积极性,目前商家的赊销款还没完全收回,明年化肥市场的启动肯定会推迟的,农民靠天吃饭,到用肥季节农民还是会购买化肥的,但估计用量将会减少20%-30%,化肥后市不容乐观。
黑龙江省神农农业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邹继峰也认为,东北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化肥有刚性需求,干旱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影响到农民的购肥积极性,但总的需求量应该不会有太大下降,受干旱影响,目前东北各地的玉米、水稻收购价格已经开始回升。
今年8月18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第五次投放,参买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的企业数量增加,随着农户和贸易商手中粮源的逐渐减少,玉米需求将越来越旺盛,造成现货市场暂时供不应求,市场看涨心态较强。粮价的上涨是支撑化肥需求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的磷肥缺口较大,尤其是二铵,目前市场自存量不大,在备肥阶段,价格可能会出现起伏,但国内供过于求的现状决定了化肥后市难以走出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