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三元朱村一夜成名,王乐义发明的冬暖式大棚成功了,这一巧夺天工的发明改写了江北种菜的历史,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从此,寿光的蔬菜闻名全国,迅速跃入新的舞台。在旅游者眼里,这里是“大观园”;在专家和农资人眼里,这里是农业的“圣地”和“聚宝盆”。
刘志全,一位普普通通、朴实无华的农资经销商,作为一名普通的个体经营者,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精神回馈着这片养育和扶持过他的土地和那些给予他帮助和支持的父老乡亲。
铭记父训 初试锋芒
1997年在田马镇供销社试着接触农资行业,1998年真正开始卖农资,短暂的两年供销社工作生涯为刘志全的农资经营历程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伴随着供销社体制改革,对农资行业情有独钟的他随即和舅舅产生了合伙卖农资的想法。经过一番努力,这个愿望终于在1999年得以实现。事业蒸蒸日上,爱情橄榄枝亦毫不“吝啬”。2002年,刘志全和妻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此后的日子里,有了妻子的支持和鼓励,单独创业的想法变得越来越强烈。2004年,凭借自己积累的经验和众多亲朋好友的帮助,田马供销社第八生资部在田马镇成立了。回忆起昔日的场景,刘志全显得格外激动,他介绍,当时开店资金十分难筹,自己身上还背负着2万元的外债,为了先把店面支撑起来,只有到处求亲朋好友出手帮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信用社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10万元的启动资金显得格外珍贵。“去做自己想做的,这是好事,但一定要记住感恩,千万别做昧心的人、干昧心的事,这就足够了。”刘志全父亲的话一直指引着他,他时时刻刻将父亲的信任和叮嘱牢牢地铭记在心中。
市场是金、诚信为本、服务固本。短短的5年时间,刘志全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更多同行和农民兄弟的赞许和肯定。稳健而不保守,胆大而不失理智,这是当地农资同行对他的评价。在记者采访间隙,每当听到大家在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故事,刘志全憨厚地笑道:“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没有农户和‘战友’们的支持就没有我刘志全的今天,这也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了!”
一支独秀 春色满园
7月31日凌晨4点,刘志全一天的工作开始了。他独自驱车两小时赶到孟家村村民孟祥强的大棚前,顾不上休息,马上和孟祥强忙起了洋香瓜棚的熏棚工作。他向记者介绍:“干农资这一行不吃苦是不行的。忙完这里,还要马不停蹄地去为其他两户农户送农膜和肥料。工作是忙了点,但能为老百姓真正做点什么,值!”
一支独秀不是春,满园春色才为春。每年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刘志全都会如期而至。他说:“经营农资就需要多交流、多参观,参加菜博会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把超前的理念、先进的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让农民在零距离接触中实现角色的转换,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刘志全介绍,自己富了不算富,自己也是农民的孩子,帮钱帮物不如帮技术。
《中国蔬菜病虫原色鉴图》、《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农药应用解表》……在刘志全农资店的柜台上,记者发现诸如这些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类的农化书籍一应俱全。他向记者介绍,老百姓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用肥方法还有所欠缺,使用微量元素的意识还不够,有机肥施用情况一般是1次1吨1亩地,最少的也可以用800千克的干粪。老百姓的财力和物力投入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都是量力而行。用书本上的数据和讲解,推荐农民会用肥、用好肥的施肥理念或许更有效。
刘志全爱喝茶,这是当地农资同行和农户都熟知的。大家常是一歇脚,一会儿的功夫几个人就围在一起聊开了。刘志全说,聊天不仅仅是卖肥,更多的是在一起交流销售经验、研究作物的种植技巧、探讨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田马镇田二村的丁永告诉记者,今年自己建了约两亩地的西红柿大棚,一亩地的投资6000多元,今年蔬菜价格十分诱人,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将有3万多元的收入。他强调:“我现在早已是刘老板的忠实顾客了,我买他的肥料不仅仅关注肥料的品种和质量,我更看重他的为人。”
且做且学 且学且做
进货把严关,亲自做试验。这是刘志全选择销售、代理任何厂家肥料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检验各种肥料的真实效果,他利用自己的蔬菜大棚进行品种差别对比试验。效果好的肥料留下,假冒伪劣的肥料即使价格再低、利润再大也坚决不“掺和”。他说:“自己的父母种了一辈子地,农民的要求很简单,就指望一年有个好收成,现在虽说种大棚让更多的农民富了,但还是十分不容易,卖出去的肥料就是对老百姓的一种保证和责任。”
在农资营销中,许多人只看到眼前利益,认为厂家给优惠政策才去促销,没有优惠就顺其自然,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刘志全认为,做人、做事,经销商时刻都得有一种大胸襟。市场是经销商与厂家共同开发和维护的。厂家就像银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经销商只有做得优秀,厂家才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7月30日,在深圳绿禾植物营养有限公司举办的“深圳绿禾入市寿光品牌发布会”上。刘志全以高票当选为第一批绿禾特许经销商。谈起荣誉,刘志全显得格外谦虚,他告诉记者,目前的状况是“痛并快乐着”,在田马镇大小分布着30余家农资经营店,竞争十分激烈,资金上靠贷款,服务上靠技术指导、赊销现象也很突出,经销商的压力逐年增大,但各家都具有各自的看家本领,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今后仍需“且做且学、且学且做”,走好每一步比什么都重要。聊起今后的发展梦想,他指了指旁边的妻子,笑着说:“梦想应该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我俩希望今后能将自己的门店发展得更大一点,和更多的大厂合作,批发和销售更多对得起农民兄弟的农资产品,仅此而已。”
● 记者手记 ●
不求最快 但求最稳
周原沃野,河水萦绕,寿光,注定与农业结缘。寿光的大棚蔬菜,为北方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绿的元素。四季轮回,绿色永远是不变的基调。绿满天涯自然成为寿光农资人不懈的最求。
用最稳的脚步,打最牢固的基础。这是刘志全农资经营梦想中的一部分。在当下,农资经销商都在追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时,刘志全,一个普普通通的村镇级经销商却多了一丝从容和淡定。他说:“销售农资产品看起来仿佛是一件很简单事,其实不然。它需要经销商一天天的沉淀和积累,我不求最快,但求最稳。”
一个人和他的事业,因为有了梦想而充满了青春、激情和力量。人的一生,毕竟有太长的路要走。十年磨一剑,锋芒砥砺来。从刘志全的身上,记者看到了一种憧憬和希望。对刘志全本人而言,与土地和乡亲们的这份深情,永远比天高、比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