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用2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挖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重点查办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甚至索贿受贿的大案要案。
此意见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长久以来,因为职务腐败导致工程建设领域发生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查出腐败问题,处理腐败分子,也是广大社会公众的心愿。而腐败的表现之一,就是大量假冒伪劣建材进入到工程建设领域。那么,它们是如何进入的呢?
不合格建材带来恶劣后果
人们还记得湖南凤凰塌桥事故和株洲高架桥垮塌事故,还记得上海莲花景苑楼房垮塌事故,这些工程建设领域内发生的事故,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近期的一些事故,也涉及假冒伪劣建材,而其中也或多或少触及暴露腐败。
日前,向上海世博会销售冒牌钢管的供应商被批捕。据悉,11月底,犯罪嫌疑人谭某通过不正常进货渠道,以及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进8种不同规格型号的某品牌镀锌钢管,供货给世博会后得到销售金额总计人民币44万余元。经上海市建筑材料及构建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都是不合格产品。随后谭某于6月11日被以涉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罪逮捕。据查,在工程材料供应商管理、工程材料验收制度、验收人员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致使谭某有机可乘。
与上案相比,河北晋州电视塔的轰然折断,更似一场闹剧。今年7月23日晚7时许,晋州市一座尚未交付使用的广播电视塔在暴风侵袭中轰然折断。调查认定,该电视发射塔生产安装的施工质量较差,焊缝及螺栓的连接质量不满足规范要求,致使塔体结构构件在外力作用下受力不均,局部应力(挡风面积)过大,存在严重的工程质量隐患。据悉,在此前河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该项目进行的9项检测中,其中7项不符合规范。检测报告证实,该电视发射塔项目偷工减料的情况十分突出。诸如建塔监理单位无资质、不用技工用民工、没有规范设计图纸等种种问题也浮出水面。其后,晋州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杨秀斌,副局长史志峰、刘强英三人分别因涉嫌渎职、合同诈骗、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犯罪,被免去党政领导职务,移送司法机关。其中史志峰作为甲方委托代理人,与乙方签署了三份内容相同但价格不同的合同(一份标价320万元,一份标价202万元,一份标价118万元),其后签署的补充协议降低了工程质量标准,涉嫌合同诈骗、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玩忽职守等罪。
另来自钱江晚报的消息,浙江金磐建设有限公司在给四幢楼房的“平改坡”屋顶铺设防水卷材时,违规使用了非“中标主材”和“三无”产品。经杭州市民举报,市城管办对违规施工单位进行了查处。据悉,在平时检查时,施工单位给监管人员看的都是中标材料,后来到屋顶掀开铺在防水卷材上头的玻纤瓦,才知道那些好材料被“偷梁换柱”。
“蛛丝马迹”难寻?
这些假冒伪劣建材从生产到销售、流通和使用,究竟是如何进入市场,成为事故的导火索呢?
首先是生产,众所周知,产品的生产环节必然要经过严格监管和控制。但是某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以次充好,而需要将产品拿去检测时,就拿好的样品去,从而“瞒天过海”。而制造企业拿着“合格”的检测证书去开拓市场,或者与销售企业“合作”,从而使这些假冒伪劣建材披着“合格”的外衣进入到流通领域。
为了使这些建材进入到工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也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是给建材制造“合格外衣”,另一方面还要跟工程的采购人员“合作”,其中“拿回扣”只是“不能说的秘密”。而为了让程序看起来合法有效,伪造“证书”或者签“多次合同”成了手段。正如晋州电视塔案例中,甲方委托代理人与乙方签订了三份内容相同但价格不同的合同,从而使乙方“光明正大”的使用假冒伪劣建材,把一座电视塔盖成了“豆腐渣”。
建设过程中,为了节约成本,获取更多利润,部分施工单位明知建材有问题却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监理单位也“不闻不问”,直到事故发生“东窗事发”,这其中的利益链、腐败链条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在涉及建材的所有环节中,包括生产、销售、流通、使用,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销售企业,以及施工单位、工程承包单位和监理企业,还有监管部门,有的是“共同作案”,有的是“互相欺瞒”,正是有了这样那样的违规,才导致假冒伪劣建材的猖獗,也使得工程建设领域内事故多发。
而其中,腐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凡是有些权利,就有了腐败的资本。或者审批环节吃拿卡要,或者工程发包人为干预,或者采购物资中饱私囊,或者监理过程充耳不闻……如此等等。有评论指出,众多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与社会转型过程中法纪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弱化及监管不到位有直接的关系,而其多发、易发、群发现象的产生,也有其行业的特殊原因。包括“法规制度不健全,监督制约不到位,惩治打击不严厉,行业管理不规范”等等。
还有一点,不同的环节是不同部门来监管,质监、工商、建设等多个部门各自分工,缺少足够的沟通和合作,也导致部分问题“积少成多”,成为事故隐患。
那么,要如何杜绝此类问题呢?首先,企业要树立起“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把关产品质量,坚决不能让不合格的产品出厂。而监管部门就要贯穿整个生产、流通、使用各个环节,加强合作交流;对于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要坚决注重产品质量,不可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