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90位农民走进金融课堂
2008年12月16—18日,贵州省安龙县90名农民,在该县荷花村参加了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首个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班。在三天的课程中,他们接受了由农村金融教育志愿者进行的反假币宣传、防范金融诈骗、诚信教育、金融服务和家庭理财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处长孙涌说,为做好金惠工程贵州试点工作,贵州省专门成立了由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组成的省农村金融教育协调小组。
“农村金融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人才短缺又是农村金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今,这个难题有望得到改善。
8月19日,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国农村金融教育十年规划”(金惠工程)正式启动。该规划是迄今为止针对我国农村地区规模最大的金融教育项目。称为“金惠工程”,寓义推进金融惠农惠民,构建普惠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计划通过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的这项“金惠工程”,培训县及县以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骨干、村信贷联络员以及广大农户、乡村微小企业主。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金融知识水平,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及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小额信贷,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解决“三农”贷款难的问题。
据了解,贵州省安龙县、普安县,以及四川省南江县、仪陇县是首批四个试点县,此次项目将开发相应的农村金融教育课程和培训材料,并在十年内在中西部地区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2个贫困县提供培训。
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吴晓灵提出,农村金融教育在经过两至三年的试点后,力争达到三个目标:编制一套适合各类培训的教材;培养锻炼一支合格的志愿者师资队伍;探索建立低投入、高效率、易操作、可复制的培训模式。
目前,“金惠工程”进展顺利,已制定了《中国农村金融教育十年规划》和《中国农村金融教育试点实施方案》,完成了志愿者师资队伍的组建和农户培训教材的编写、制作工作。并于2008年11月正式开启第一阶段试点,来自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194名志愿者参加了培训师培训,并且为20427名农民、608名中小企业员工、1200名城镇居民及5800名中学生开展了254次培训讲座。另外,举办了三期农村金融教育师资(志愿者)培训班,初步形成了一支由67人组成的志愿者师资队伍。志愿者主要为人民银行县支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组织遴选的业务骨干。
记者了解到,教育“规划”涉及三个层面,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和乡村微小企业主进行广泛的农村金融教育培训活动,使其学会运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对县及县以下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小额信贷组织的信贷业务骨干进行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其金融服务水平;对县、乡(镇)领导,县涉农部门领导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及合作经济等方面的培训,使其了解金融,提高运用金融杠杆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
培训还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除进村集中举办农户培训班以外,还将充分利用政府资源,把对村干部、二级志愿者的培训,镶嵌到政府组织的县、乡、村干部的培训班里去;把对农民的培训镶嵌到扶贫办、社保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中去;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毕业的升学率不高,大多数将成为新的农民,可在每年的5-6月份,让培训师到学校对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进行培训。另外将结合金融机构的柜台宣传,进村入户开展信贷服务和保险服务时进行分散培训。
相关链接
农村金融教育要“三结合”
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吴晓灵认为,农村金融教育一定要和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相结合,金融要跟着技术和市场走,通过农村金融教育、科技教育等综合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快速发展。
农村金融教育一定要和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相结合,要发展股份制银行,农村金融要走生产、销售、信用三者相结合的合作经济路子,不断创新生产和贷款方式及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农村金融教育一定要和创立小额信用贷款证书制度相结合。通过金融教育,把国际上成熟的小额信贷技术本土化,结合我国小额信贷的经验,创立小额信用贷款证书制度,让农村获得小额信用贷款证书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是检验衡量我们农村金融教育成功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