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纺织服装订单小阳春的消息不断频出,而且似乎广东、浙江一带的纺织服装企业出现了“用工荒”,在传统的6—8月订单季,有的服装企业订单出现回流。貌似这一切都是纺织形势好转的迹象,如果这些现象传递到上游,那么新年度中的棉花需求要重新审视。
当前纺织形势并没有回暖是肯定的,纺织形势比春节时期已经好了一些也是肯定的,也就是说“纺织业已经有了企稳回升的迹象,但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还面临很多挑战。”纺织业逐步回暖的利好,在上游棉花市场中也早已得到释放,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仍旧制约着棉价,同时也制约着纺织企业对新年度的新棉上市价格观。
纺织形势比春节时期明显好转
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纺织业深陷低迷之中,为此,国家出台纺织业调整和振兴规划、4次调高出口退税率、内需市场持续回升,在这一系列因素作用下,国内纺织业企稳回升的迹象较春节时期更为明显。国内需求虽有所增加,但仍存在需求不足的矛盾。
“现在纺织企业的日子还是很难过。”刚从浙江、广州、山东等地调查完市场的江苏华宝纺织有限公司副经理刘雄兵感叹,浙江、广州一带的纺企停了一半,100家企业中,也就有5家略有盈利,95%的企业处于亏损之中。
刘雄兵说,虽然当前的纺织形势比春节时期好些,但当前并没明显的回暖迹象,与去年同期相比,此时的订单减少了20%—30%。
身处纺织出口大省的广东纺织供销有限公司经理张毅强告诉记者,他们当前的形势比去年好,但这并不是纺织业回暖的效果,他认为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张毅强说,受金融危机影响,原有的产品市场形势不好,他们根据市场不断调整纱产品结构,所以当前的形势比去年同期好很多,但并没有感觉纺织形势有好转的迹象。
和上述两位纱线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感受一样,主要走国内市场线路的安徽芜纺纺织公司原料部长周亚斌同样没有感受到市场回暖的气息。
而山东东营宏远纺织有限公司原料部长周志祥的感受和上面的却截然不同。今年的产品库存让他感觉轻松很多,他说,感觉纺织形势还可以,今年的纱线库存比去年好很多,当前企业纱线库存基本没有,而去年同期却有1000吨。
从宏观环境看,汇率和贸易保护问题等纺织外部形势不容乐观。欧、美、日之外的新兴市场下滑严重,中国纺织品出口转内销又会加大国内市场的价格压力。据上半年统计,从生产运行状况看,呈回升态势。从投资看,结束了年初的负增长。从消费看,上半年服装类产品销售额增速为1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个百分点。从产值和效益看,较年初已经有了较大改观。“总体来看,有些降幅在收窄,这是积极信号,但出口仍在下降,不确定因素很多,企稳回升基础不牢固。”孙淮滨说。
“最好不要超过13000元/吨”
纺织业比春节时期有所好转已经成为事实,纺织业好转的利好也早已被棉花市场消化。虽然当前部分服装企业订单出现小阳春,然而上游的纱线企业却感受不大,纺织业当前是否就此回暖仍旧是个疑问,不能确定。显然,新年度棉花需求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如果给棉花走势就此盖棺论定为时尚早;但是,纺织企业接受新年度棉花价格界线已很清晰。
“刚上市新棉价格应该在13000元/吨以下,棉价运行在12500—13000元/吨纺企能接受,如果高了就不买了。”周亚斌说,从2008年度国家棉花调控的参考价格13000元/吨看,刚上市时棉价通常是一个年度的最低点(因棉花存储时产生费用、银行利息等,时间越长,棉花成本就越高),所以,新棉上市价格不该高过13000元/吨。其次,由于新棉收购时期存棉风险比较大,大部分纺企棉花库存都比较低,在10—15天,而且当前属于纺织淡季,后期随着纺企订单量增加,用棉量将加大,必然带动棉价走高。
刘雄兵同样认为:“如果新棉现货价格稳定在13000元/吨以下,少量纺织企业好过一些。”他说,从下游纺织服装的形势看,标准级籽棉收购价格在2.6—2.8元/斤比较合理。
“新棉价格最好不要超过13000元/吨。”周志祥称,他们企业的棉花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新棉上市时自己也收一部分,其他就是从棉花企业手中购买。通过这两天河北一些零星上市的棉花价格12700—12800元/吨看,他认为,当地的新棉上市价格也就如此。
张毅强认为,从纺企承受能力看,就目前棉价,纺企不能盈利,新棉上市棉花供给量加大,现货价格还能往下走。他说:“有消息称国家将增发40万吨棉花进口配额,如果属实,必然限制棉价走高。”
被调查的几家企业当前所用的棉花都是竞拍的储备棉,国家抛储增量60万吨,不仅稳定了棉价,而且满足了纺织企业需求。特别是从2008年度看,国家宏观调控对保护棉农利益、维持棉花市场稳定、满足纺织用棉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