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没有“菌农乐”,就没有“全国黑木耳之乡”黄松甸;没有“保石捷”,就没有“关东石材第一乡”天岗。也有人说:“我们的想法要是没有蛟河农信社的资金支持,那就是白想。”
一路收集着相关媒体和农户的评价,记者近日慕名走访了吉林省蛟河市农村信用联社。
“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才能更好地应对农村金融市场激烈竞争。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对‘菌农乐’、‘保石捷’这两款贷款品牌的发掘,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谈及这两个在当地已经是有口皆碑的信贷支农品牌,吉林省蛟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姚金明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对信贷产品进行再度的提升和完善。
姚金明告诉记者,“菌农乐”和“保石捷”两款信贷产品是该联社根据辖区黄松甸镇的食用菌生产、天岗镇的石材生产量身打造的特色信贷品牌。近年来,在这两个品牌的扶持下,天岗石材产业和黄松甸食用菌产业已然成长为蛟河市的两个主打产业,有效地拉动了蛟河整体经济的发展。
创新:坚守“三农”主线
“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我们的创新必须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要坚信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要以防范风险为基础,还要以提高效益为目的!”——这是姚金明和蛟河农信社一直坚守的“创新宗旨”。
2006年,站在金融扶持“三农”发展的高度,蛟河农信联社开始着手打造“菌农乐”这一信贷产品,希望以信贷扶持“食用菌生产”这一地方特色产业为支点,撬动黄松甸镇的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食用菌种植户的需求,该联社还指导黄松甸农信社改变了以往“春放秋收冬不贷”的贷款发放模式,并向食用菌种植户们做出了“全年不间断发放贷款,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的承诺。
与“菌农乐”齐名,“保石捷”是蛟河市农信联社精心打造的另一款信贷品牌。在该项贷款中,石材企业在评定后划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等级可获贷款500万元。
但是,“品牌制造”的“成功秘笈”并不是说一说这么简单。
“‘菌农乐’等信贷产品的成功推行,还得益于完善的贷后服务。”黄松甸农信社主任刘方亮告诉记者,贷款发放后,他们严格做到了经常走访客户,并为客户提供建设性的经济信息。此外,还积极协助当地成立以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为主的“协会”,如“食用菌产业协会”、“石材业同业协会”等,借助协会的“规模优势”,为协会内的生产户提供更多的优惠条件。
成效:“社农双赢”
“菌农乐”和“保石捷”两款信贷产品的打造和培育,极大地推动了蛟河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以“菌农乐”信贷产品为例:2008年,黄松甸镇人均收入达6000元,这个数字是未开发食用菌产业前的3倍。同时,一批年产值20万元到80多万元的产业结构大户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目前,黄松甸镇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农户已达3700余户,占全镇农户的96%,年创产值2.8亿元。可以说,在“菌农乐”贷款的推动下,黄松甸镇的经济发展提前驶入了“快车道”。
“保石捷”贷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样不容小觑。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末,该类贷款已发放了109户,累计金额已达9859万元。
正所谓“社企双赢”。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蛟河农信社也在不经意中收获着丰厚的回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菌农乐”和“保石捷”的创新已使蛟河农信社成功地开拓并站稳了石材和食用菌生产这两块信贷市场、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并为日后的信贷产品创新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实际上,这两款信贷产品给我们带来的是‘多赢’的收效!”姚金明自豪地告诉记者,除了市场开拓、经济效益以及创新经验以外,两款信贷品牌还完好地体现了该联社不断创新的观念、长远的战略眼光、雄厚的资金实力、严谨的操作程序、务实的工作作风,提升了蛟河农信社的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标:精益求精
“我们会不断地对‘菌农乐’和‘保石捷’这两个品牌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姚金明告诉记者,虽然目前这两款信贷产品的运作已较为成熟,但蛟河市农信联社仍在积极探寻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这两款信贷产品的有效途径。
“下一步,我们将在坚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这两项的贷款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姚金明分析道,随着产业的发展,现有贷款额度已不能满足部分客户的需求,该联社需要进一步细化客户群体,增加对资信良好且实力较强的优质客户的贷款额度,满足优质客户的发展需求,同时,尽量简化贷款手续,为客户提供方便。
“对贷款实行精细化管理”也是该联社将要采取的措施之一。具体的操作环节包括对石材商会、食用菌商会的会员进一步做好信息采集工作;按照会员的固定资产、耕地面积、管理水平、还款能力以及诚信度等来评定商户的信用等级;信用社按信用等级来确定贷款授信额,并对石材商会会员的矿山、板厂产权办理最高额抵押等等。
“精益求精”,这是一种不断进取的态度,在这一态度下,“菌农乐”与“保石捷”被打造成了信贷支农的知名品牌;这又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记录着蛟河农信社与一方经济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