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9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金融支持挺起农业发展的脊梁

□ 郝伟忠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希望所在,而现代农业生产格局的形成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如何找准支持农业产业升级的着力点,成为能否有效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联社探索扶持当地设施农业,找到了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新路。

  “石羊坂模式”

  石羊坂村和朱村分别位于榆次区的东北部和东南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在短时间内快速摘掉了“穷帽子”,两村人均纯收入去年分别达到6838元和6200元,比2004年翻了两番还多,实现了由贫困向富裕的跨越,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石羊坂模式”和“朱村现象”。

  过去的石羊坂和朱村共同之处是“偏、苦、穷”。石羊坂村地处榆次区东北部丘陵旱垣山区,是东赵乡最北面的一个行政村。该村是从海拔1260米的山区移民搬迁到现在居住地的,全村有76户、312人。全村1461亩耕地,全部是旱地,只能种些玉米和小杂粮。遇上好年景,每亩能收入300至400元,年景不好时,连种子也收不回来。朱村的耕地条件比石羊坂更为恶劣,全村3150亩耕地全部分布在沟沟壑壑里,水利设施仅能维持村民生活用水,没有一亩水浇地,保墒能力极差,完全是靠天吃饭。2004年,朱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石羊坂村也只有1453元。据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介绍,过去村里十多年没有盖过新房,也没娶过新媳妇,大多数村民住在解放前挖的土窑洞里,破烂不堪。

  2005年以来,石羊坂村结合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积极响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确立了发展旱垣山区温室大棚的调产计划。当地信用社积极支持该村的调产规划,采取为建棚户设立经济档案、进行信用户评定的办法,为每户解决贷款8000元,当年就帮助该村农户建起了31套集温室种植、畜禽养殖、沼气循环、集雨节水于一体(简称“四位一体”)的温室大棚,2006年,又帮助该村实施了温室建设二期工程。目前,已连片建设温室60余个,接近户均一个棚。其发展方式被农业专家称为“石羊坂模式”。2006年,该社在“石羊坂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又帮助北田镇朱村由5套棚起步,按每户贷款2-3万元的额度,两年内实现了由58套棚向120套的跨越,成为继石羊坂之后又一个丘陵山区设施农业建设的亮点。

  在“石羊坂模式”和“朱村现象”成功经验的带动下,目前榆次各乡镇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性,并特别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对新技术的应用,在市场开发方面,也基本做到了不局限于一隅,绝大部分地方设施农业的投入产出都远远高出传统农业。

  金融支持面临的困难

  信贷资金投向与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不协调。设施农业的发展,既依赖于二、三产业,又促进二、三产业。设施农业产业化良性发展,需要与二、三产业协调、同步、共同发展。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要求金融支持一项产业的发展时,更应放大关注面,更应注重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但是,目前在榆次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农业的生产、资金投入对其衍生的原材料供给、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由于仅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在扶持,导致形成了信贷投向上对产业链其他环节的盲点。

  农村信用社一家担责,投入乏力。目前支持发展设施农业的贷款品种只有小额农贷(包括扶贫资金),而设施农业是一次性投入高、多年受益的项目,很大程度上,小额农贷无法满足农民在投入上的金融需求,而且也给信贷资金安全带来了很大风险。另外,设施农业需要许多配套项目,如打井灌溉、病虫害防治、无公害地膜、电力供应、市场建设、交通运输和网络信息等。这种递增资金需求,目前尚无明确支持品种。

  农户缺乏有效担保,且农业保险险种单一。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保险等,对于这一类保险、农户有需求,但不愿意拿出钱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不宽松,有限的收入必需用在更需要钱的地方,而农户最愿意投保的也最值得出钱的温室蔬菜种植和养殖业保险,却无法开展。 

  金融支农需要政策扶持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补贴政策,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稳步提高国家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投资的规模,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比重应成为投资的重点。逐步加大,并坚持持续有效的长期投入,确保农业发展的后劲;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增加财政补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支农作用,降低金融机构对支农信贷投入的风险,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金融部门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避免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的局面,多方面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以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创新和丰富支农金融产品,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完善农村社会征信体系,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快充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解决由于农村信贷机制不健全,广大农户因缺少有效担保、抵押而无法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问题。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依据农户需求开发不同的保险种类,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农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贷款担保中介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