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如果有人到银行或信用社存入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储蓄存款,大家都不会觉得惊奇。前些日子我就在农合行代一个亲戚存了两笔二十万元的储蓄存款,在存钱时,旁边有位客户存了三十万元的储蓄存款,这在当前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在三十年前,像这样的储蓄存款简直是天文数字,连想也不敢想。
我是1975年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当时的农村老百姓大多没有什么金融意识,不习惯到银行或信用社存款。记得有一次听说里西村搞分配,我和主任两人在银行尚未开门营业的时候就打起背包,拿着空白储蓄存单和备用工具,下乡搞储蓄存款。
到了村里大队部会计室,村里已经有好多渔民在等着发钱。因为我们常下乡动员储蓄,渔民们都认识,看到我们到来,有些已拿到钱的渔民就有意地避让,我们看到他要走,就及时把他叫住让他参加储蓄,他笑着说:“钱很少,扣去每月的预支,只发了七十六元,还要还个人债务,没钱可存。”
经过我们再三动员,他拿出了三十元钱参加储蓄,另一个渔民只发了六十三元,也说了同样的话,在我们的热忱诚恳的动员下存了二十五元。就这样,我们一个个地进行耐心动员,积极宣传参加储蓄的意义和好处,对个别渔民可以说是苦口婆心动员其储蓄。一天下来,村里分配已经结束,我们的储蓄工作也告一段落,我一边轧账一边点钞票,看到已开出的存单中,金额最大的一百五十元,最小的十八元,大部分是三十至五十不等,共开出储蓄存单70多户,储蓄金额2000多元。回到单位已经是天黑灯亮,夜幕降临,也顾不上吃饭,就进行账款交接和入库工作……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渔农村带来了生机,也给信用社注入了活力。随着渔、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致富门路不断拓宽,个体和私营经济进一步崛起,渔、农民的腰包日渐鼓了起来。他们有钱不再藏藏掖掖,到银行或信用社存款由一种时尚和荣耀,逐渐变成一种习惯。
到信用社办理储蓄存款的渔、农民不断增多,储蓄存单金额也进一步增大,几元、几十元的储蓄存单已经不见了,现在、都是几百、几千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几十万的储蓄。
渔、农民高涨的储蓄热情,促进了农村合作银行的存款、贷款快速增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舟山普陀农合行不仅成为海岛“三农”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而且成为广大渔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笔者亲历三十多年来储蓄存款由少到多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经济由穷到富、综合国力由由弱到强,民众生活由贫穷到富裕、由单调到丰富多彩的光辉历程,由衷地感到高兴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