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品如何开发,首先应该遵循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规律,就是把文化的、非形象的、抽象的都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的、形象的产品。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生态茶园观光
贵州茶园多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山地、丘陵本身就入画、入镜,横看成林侧成行的茶园在山地和丘陵地带就很具有观赏性了。在湄潭、凤冈等地发展的新茶园中,与茶园周边的良好生态拼接起来,就更具有观光功能。近年来在湄潭形成的新农村茶园观光自驾游,就具有其代表性。
观光茶园建设还应该注意植物色彩的搭配。因为茶园是绿色,而周边的植被也多是绿色,这会因缺乏视觉冲击力而造成审美疲劳。贵州山区山峦丘陵延绵起伏,很有层次感,如再能从色彩上有意识的调整,就会使得这类茶园更具备观光性。
传统茶叶加工观赏
从推动清洁化生产后,茶叶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在清洁化生产线中,也只有高档茶的磨光、提香环节还保留着人工操作。这类生产线观光属工业旅游范畴,有条件的也可以开展。这里重点提倡的是传统手工制茶的旅游开发。
传统手工制茶工艺虽然集约化生产程度低,茶叶生产效益较低,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一种劳动的舞蹈。这类茶叶加工不一定要设在工厂里,而可以结合其它茶文化旅游项目开展,比如在茶园附近的茶庄、乡村茶室、乡村旅游点等等。游客可以一边休息、一边品茶、一边观赏传统手工制茶,最后还可能会把亲眼看着炒的茶买走。
茶餐饮开发
中国人很讲究吃,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旅游,吃是马虎不得的。从旅游的“六要素”来讲,旅游开发中要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就是“吃”。抓住了游客的胃,就抓住了游客。茶餐饮自古有之,现在再对传统茶食品加以挖掘整理,结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加以改进,再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做出一个系列的茶餐饮来,这对游客是很有吸引力的。
道真仡佬族“三幺台”很有特色。将这“三幺台”精减包装,就可以形成有特色的旅游餐饮文化了。
在开发茶餐饮时,还可以夸张地表现。比如搞一个夜郎茶宴,可以布置成古夜郎宫廷里宴请群臣的形式,古乐奏鸣,宫女起舞,夜郎王与群臣表演性的进餐,游人参加其中,一边品尝独具特色的夜郎茶食,一边欣赏夜郎宫廷舞蹈,其乐无穷。
茶艺活动
文化活动是旅游的一个重头戏。游客一旦留下来,或者要将游客留下来,没有文化活动那可不行。从本地具有特色的茶饮茶俗中提炼出茶艺来,搬上舞台表演。游客可以一边品茶、一边吃茶点,一边欣赏茶艺表演,这才留得住人。安顺屯堡茶、威宁彝族罐罐茶、黔东南长寿茶、晴隆普安一带的擂茶、贞丰姑娘茶等等,都是编演茶艺的好素材。
贵州17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不同地区,要把少数民族的茶艺欣赏完,是不是要跑遍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呢?如果是这样,与旅游规律背道而驰了。如果能将17个少数民族的茶艺都集中在某一茶区,建一个贵州民族茶文化村,就能让游人只到此一地就欣赏了贵州17个少数民族的茶艺、茶俗、茶饮文化。
茶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是旅游的一个新的趋势。物质生活富足,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游客对未知文化的体验需求越来越强烈。在茶文化中,像种茶、摘茶、制茶、炒茶、泡茶、制作茶食、茶艺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体验项目推出。但是纯粹的劳动开发成旅游产品的意义不大,应该在这些体验过程中增加其娱乐性,这样才更具有参与性,也才能吸引游客体验。
茶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的“六要素”,其中“食、住、行”是基本需求,也是游客必须消费的部分;而“游、购、娱”则是选择消费。游客在旅游地的购物与在居家时的购物的动机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旅游时的购物则多是要具有纪念意义,旅游商品的开发就是要从具有“纪念意义”这个层面上做足文章。换言之,不管是食品、饮品、服装、针织品等实用物品,还是玩具、字画、书籍、光碟、乐器等其它物品,只要它具有“纪念意义”,都可以开发成旅游商品。
贵州地域文化很丰富,把这些文化中的茶文化精髓挖掘出来,依照纪念意义的原则,就可以开发成茶文化商品。
举办有特色的茶文化节
1999年,湄潭县首开贵州先河,在产茶区举办了遵义名茶两会,撬开了贵州茶区举办茶事活动以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一扇新大门。2001年湄潭又举办了遵义首届茶文化节,此后,以湄潭、凤冈、余庆、都匀、贵定为代表的茶区,都把贵州茶事活动推上了历史的高峰。
最大的成果,是创办了“贵州省茶文化节”。(岳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