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9年9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市场永远存在营销需不断创新

□ 王克祥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程式基本一样。每年全国、地区、行业的茶叶博览会数不胜数,高层论坛如火如荼,不变的是“茶叶如何走向市场”的话题,变化的则是各地领导以及当地参观者。

  茶行业的创新有一定难度,引导也要慢慢来。

  2001年的一个茶文化节上,一种茶拍卖出超过10万元的天价,成为各大电视和平面媒体报道的特大新闻。在短时间内,一个企业的茶叶靠“一拍”迅速窜红,这成为一种模式。随后不少地区也竞相模仿这种形式推广自己品牌和茶叶,以至现在再出现这种情况,效应已减少许多,消费者也不再侧目。

  营销要把握好主题和细节。某国际茶城开幕式当天,悬挂的祝贺条幅统一是红色。像这样的茶城,开业之际悬挂各国旗帜及该国茶企标识才是实至名归。在这个茶城里,日本厅的服务员一律穿我国江南服装,放的是江南丝竹曲,令人大跌眼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茶叶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进入茶叶行业的企业也不断增多,质量好、价格优的茶叶被优先供给市场。

  而一些同样拥有“茶王”资质的企业越来越多,不甘示弱,市场竞争已趋于白热化阶段。“茶王”在各地自“封王”也是络绎不绝,一眼望去“遍地是爷”,时间长了,消费者还能再信谁?

  营销要不断创新,一味追寻领导的签字、剪彩、合影,自夸为王的现象,不过是在自我忽悠。

  中国茶品牌的树立,就像茶叶的加工一样,要经过许多道复杂工序,任何一样都不可缺少,品牌的建立是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

  每一个热爱中国茶的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范围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不要只做指责、挑剔的无用功。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指出,对于品牌打造,一方面要不遗余力、不失时机、不惜工本,同时你也要承认一个时间过程,我们可以加快,但是无法逾越。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