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渠畔有个东姚镇洪河村。村里群众有多年种植谷子的习惯,由于当地山区地带属于白云岩风化土质,独特红胶泥状的土层富含有机质,因此生产出的小米含有钙、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据当地流传的故事,由于洪河村小米特殊的品质,早在唐朝时期小米就被选为贡品。尽管洪河村产出的小米品质优良,但生产规模小而分散、产量低的局限性使得小米很难走向市场,如何开发当地小米资源,带动群众致富成为了当地政府急切要解决的难题。
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结合供销合作社系统商品流通主渠道的优势,东姚镇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认为供销合作社具有发掘洪河村小米并推向市场的责任。2005年,经过周密的调研,成立小米专业合作社成为破解小米走向市场难题的第一步。
“以前洪河村周边小米种植分散,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想通过成立合作社先把大家组织起来。”东姚镇供销合作社主任景海增说。但组建合作社之初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因为当地群众对合作社不了解,积极参与加入的人不多。景海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供销合作社干这个事情了,就要坚持干下去。“我们登门找很多群众去做工作,并答应免费提供种子和部分化肥,就这样愿意加入合作社的群众逐渐多起来了。”通过景海增等供销合作社职工做工作,由东姚镇政府牵头,东姚镇供销合作社及30家农户出资入股,2005年7月林州市东姚金牛小米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成立初期,实行标准化生产、开拓销售渠道成为社里的两项重点工作。“入社后我们让社员按照制定的标准去生产小米,但有些群众认为自己种了一辈子地了,根本不需要别人来指点。于是我们一方面继续做社员思想工作,一方面建立自己的示范基地带着大家干、做给大家看。”随着时间的考验,耐心和执着让景海增带领的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逐渐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生产规范了,市场销售渠道则是对合作社更大的挑战。“要想在市场上闯出名气,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于是我们向工商局申请注册了‘洪河谷’牌小米。”景海增介绍,“洪河谷”品牌的意思就是指洪河村生产的谷子。品牌有了,生产规模上去了,洪河村周边的群众积极性也上来了。
“洪河谷”引来致富路
合作社成立4年间,东姚镇供销合作社聘请来的林州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们成了社员们的贴心老师。从推广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到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再到严格规范实施“六统一”标准(统一与社员农户签订购销协议、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为社员提供种子、统一为社员提供优质价廉的化肥农药、统一采收、统一运输销售),每个环节都倾注了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的心血和热情。
规范标准的生产进一步增强了“洪河谷”小米的品质,其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米香浓郁、营养丰富的优点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欢迎。“洪河谷”小米主动参加多个展会,获得殊荣不断——全国总社“千社千品”富农工程优质农产品、海峡两岸合作社农产品贸易展指定产品、第七届中国食品博览会推介产品……
“洪河谷”小米好评不断的同时,它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真正的实惠。4年来合作社完成实现销售额近6000万元,“洪河谷”小米从原来每公斤不到3元市场价,一直涨到了现在的每公斤7元。社员赵新丑入社前种了3亩多谷子,由于以前谷子品种产量低,亩产小米不到200公斤,当时的销售价格是每公斤2元,一年下来纯收入不过千元。入社后,合作社推广的“豫谷9号”亩产就能达到近500公斤,销售价格也接近了每公斤4元,现在的赵新丑纯收入就有5千多元。
金牛小米专业合作社4年来在外人眼中发展得很不错,但担任理事长的景海增却不满足。“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在合作社的规模和生产设备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的需求。所以我们目前正在融资近300万元,进一步用于合作社基地建设和更新生产设备,到时候新的小米基地、农田灌溉设施、小杂粮色选机、加工包装设备就都用上了,到那时咱们合作社发展起来就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