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重庆市城口县明通区供销合作社退休职工家属 罗清碧
整理/图: 本报驻重庆记者 杨耀文
我出生在城口县明通区咸宜乡,当过知青、教师、裁缝、酒厂老板。19岁嫁给了从事供销社工作的冉绍远,生有2个女儿1个儿子。
随着娃儿们的长大,一家人除了我以外,他们全部在明通供销合作社工作,可算供销之家吧。那几年,虽然工资不很高,但比起纯农民还是要好得多,一家人也算其乐融融。平静的生活似乎匆匆而过,我万万没有想不到,人到50岁又要为生存而头疼。
2001年3月,我丈夫从供销社退休不久就突然患病而去,中年丧夫,当时真让我悲痛欲绝。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不久我的母亲也去世;接下来是两个女儿和儿子一起下岗,生活一下断了舀。为了支撑这个家,我一没有后退,二没有找上级单位,只选择了自己打拼。
随后,我带着子女走出大山,离开明通,来到了县城,寻找一家人的生存空间。很快在小县城的半边街租得一间门面,干起了副食品批发。当时,由于资金短缺,刚进城里顾客又不多,两三年下来,不但没赚钱,反而把几万块钱的老本全部亏完,子女们一个个心灰意冷,无心继续做。这时,我咬着牙努力地鼓励他们,我们一定要坚持,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做大做强。我毅然决然地把全家唯一的家产——明通一幢四楼一底的房屋以3万元的血本价卖掉,又把在宣汉境内办的酒厂以一万元赔本价转让出去,再找亲朋好友东拼西凑凑齐了近10万元钱,大胆接下了县职业中学的小副食门市,通过精心经营,周到服务,小店有了起色,子女们终于有了难得的笑脸。
2006年,我又把城口县中学的副食超市收归旗下,自己当总经理,安排在供销社当过会计的女儿管账,儿媳妇(职中老师)兼出纳,儿子和另外一个女儿当营业员和保管员,使他们的专长得到充分发挥。
在拼搏的岁月里,我完全成了子女们的主心骨、顶梁柱,历经了失去丈夫的心痛,子女下岗的心酸,生活的艰难,一桩桩、一件件难事,都没有让我们倒下,更没服输。我用自己的一双柔弱之手,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蓝天。
近年来,我们的配送网络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在我的带领下,不仅全家人没有等吃国家的低保,还解决了22个下岗职工和农民的就业问题。现在,我们的自有门店已经达到300多平方,并实现了24个乡镇的配送业务。
我们一家能够有今天这样的状况,实际还是得益于供销体制的改革。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全家人的发展思维,它也锻炼了供销人的坚强意志,也确定了我们的奋斗目标。
对此,我作为一个60岁的人,还有个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供销人。那就是:希望尽快成立一个覆盖全县的供销配送中心,将我们的日用品配送业务发展到每个村,让更多的山区农民享用放心的、优质生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