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9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资连锁,产业变奏中的强音
化肥行业买方市场的形成,或将为农资连锁东山再起提供新的机遇
□ 本报记者 张陆新

  伴随着中国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流通渠道的不断拓宽优化,“农资连锁”概念在沉寂多年之后,近两年又再度被行业频繁提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不少专家也纷纷表示农资连锁是农资零售业的一个革命性方向,农资连锁必将成为农资零售的主渠道。大型农资连锁企业在当前的市场低谷中平稳发展,中小农资连锁企业则是纷纷成立,在各自的区域市场内开疆拓土。尤其在今年整体农资市场低迷、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业内人士认为买方市场的形成,为农资连锁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农资连锁似乎又将东山再起。

  农资连锁在探索中历经起伏

  中国农资连锁兴起于世纪之交。2000年,北京金色谷公司依托中华合作时报的媒体平台,提出了在农村建立以农资销售为主的连锁经营店的构想,拉开了农资连锁正式规模经营的序幕,随后农资领域的各种经济实体,从农资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从老牌国有企业到新兴民营实体,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讨论与探索在中国社会与经济环境下的农资连锁经营。从中农到中化,再到黑龙江倍丰、江苏苏农、安徽辉隆、重庆九禾、浙江惠多利、四川邦力达,以及福建浩伦、陕西亨通等,各种力量排山倒海,一起汇成了农资连锁的大合唱。在几年间,农资连锁在国内发展迅猛,农资连锁零售终端数量在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末,国内开展农资连锁的各类企业已达1000家以上,连锁门店至少超过3万个;而其中全国供销系统开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配送业务的企业657家,比上年增加248家;发展连锁、配送网点3.69万个,增加1.94万个。

  但是到了2005年,由于当时行业发展的不成熟和企业自身存在的瓶颈,不少先行尝试农资连锁的企业如德地得、德隆等,最终先后被行业大潮所吞没。剩下的连锁企业也大多如履薄冰、勉强度日。于是,对农资连锁经营模式的质疑一度甚嚣尘上,有悲观论调,认为农资连锁不服水土,不符合农资行业的发展规律等等。此后,农资连锁逐渐被主流市场所抛弃,农资连锁发展由高潮逐渐归于平静。

  农资连锁经营模式遭受挫折,失败者惨淡离场,但这并不妨碍有更多的有志者进场,再进行新的、更慎重的思考与实践。而那些存活下来的农资连锁公司,也继续着他们的探索。当时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农资连锁所具有的先进特性,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当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这种先进业态肯定是有生命力的,并且它的发展与完善,对促进中国农资流通体系的升级进步是适用的。时任商务部副部长的张志刚在评价农资连锁经营时说:“它是先进的管理在更长的链条和更大的范围的延伸,高效率、低成本、组织化程度高,是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在流通领域的体现,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农资连锁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总结农资连锁经营为何屡受挫折时,有多位连锁企业老总均表示,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企业自身模式及管理的欠缺造成的,另一方面低端的市场环境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历经过当年的民营农资连锁企业老总表示,当时连锁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供应链问题。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影响当时连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998年国家部分放开化肥经销权以后,农资的经销渠道逐渐增多,原有的供销社系统还在运转,农业“三站”也兼顾农资推广施用职责,生产厂家又把营销触角延伸到了村镇。就网络资源来说,供销社系统的网络庞大、健全、认知度高,具有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新型农资连锁企业只能靠更好的服务来拓展市场,从某种层面说新型农资连锁企业的网络优势不明显。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生产企业往往有着自己固定的经销区域和经销商,通过多年合作建立起的互信供销关系,企业的产品基本上都进行了资源配置。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品国家调配,到生产企业自己找市场,再到“画地为牢”式的经营,可供给连锁企业来经营的产品相当有限。资源配置的不协调直接导致了连锁企业的采购成本上升,加大了连锁企业的发展困难。

  可喜的是,这一情况在近几年内已经发生了完全的转变。国内化肥供应从原先的明显供不应求,发展到2005年前后的供求基本平衡、旺季仍然偏紧,再到目前的肥料供应严重过剩,可以说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农资产品资源的供应已经完全不是问题了。

  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军分析说,国内肥料产能越来越大,产品同质化也日趋严重,化肥生产企业销售压力剧增。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生产企业急于为化肥产品寻找出路。有着良好信用,又能把产品推广到市场终端的,类似苏农连锁这样拥有强大连锁经营网络的公司便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凭借自身的连锁网络优势,在与生产企业进行合作时将能取得更多的话语权。更有业内人士拿“家电产能过剩时代,国美苏宁强势发展”的例子套用到农资连锁领域,认为大型农资连锁企业已经迎来发展新机遇。

  山东农源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新近成立,总经理赵宪文日前在一个关于农资连锁的论坛上告诉记者,产能过剩、生产企业面临销售困境,这将是长期存在的现实,公司领导层一致认为这将是农资连锁发展的极佳时机,目前他们的发展形势还不错。和君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文志宏也在同一场合向记者透露,近两年有多家国外风投正在积极关注国内的农资连锁企业。

  在目前的产能过剩时代,农资连锁公司除了具有连锁网络这一独门武器之外,品牌也是重要的制胜法宝之一。近两年,化肥市场行情动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基层经销商深感经营风险巨大,农民则受困市场秩序混乱、农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业内专家评价,农资连锁企业有对农资产品的全程质量保证和本地化的农化服务,将会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走进农资连锁店,信任这个农资连锁品牌,而农民的信任又必然会促使有更多的基层经销商为了寻求品牌优势和利润保障转而选择加盟农资连锁。

  农资连锁还需探索“多赢”发展模式

  由于农资连锁这一经营模式所具有的种种优点,国家相关部门几年来一直都在出台有关文件,鼓励发展农资连锁经营。2003年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2004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2005年全国总社等部门下发《关于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加强流通领域农资经营管理的通知》……

  最近出台的涉及农资连锁的政策文件是“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中提出“国家鼓励大型化肥生产、流通企业以及具备一定实力和规模的社会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发展连锁和集约化经营”。有专家解读: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政府部门规范农资市场的迫切需求,政府部门正千方百计给农资连锁经营营造良好的环境。进行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对农资连锁配送设施建设予以立项等政策的强化支持。

  有了市场环境的变化,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农资连锁的发展前景似乎一片光明。天盟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长莹则提醒,虽然连锁经营模式进入中国农资流通领域已有近十年时间,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急待解决。一是农村地域范围大、消费较为分散等特点,给连锁网点的设置增添了难题。连锁网点覆盖率高,投入巨大,管理困难。二是农资连锁经营市场环境混乱。经营农资实体众多,制约了连锁经营规模的扩大,影响了连锁经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是经营者对连锁经营模式的认识不足,许多农资连锁企业对物流和信息流管理不到位。另外,不少企业的连锁经营模式管理也存在缺陷。门店开发、配送设施、信息服务等方面还很不完善;连锁经营的管理、标准、制度、培训、人才和企业文化等还很粗放。

  有评论说,现在对农资连锁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时代呼唤、政府推进、农民期盼,必须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但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要结合自身实际,并与当地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农业生产及流通状况等相适应;发展农资连锁经营还要规范管理、科学发展,要健全服务体系,切忌重“量”不重“质”。发展农资连锁,还需要企业不断探索、实践,真正找到适合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多赢”发展模式。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