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9年9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短期出困境 长期需联合
——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长山谈钾肥行业走势
□ 本报记者 孙立新 刘学胜

  在氮肥、磷复肥行业陷入产能实质性过剩的时候,本来供应一直偏紧的钾肥行业在今年也遭遇了供应过剩,销售价格持续低迷。但是相对于氮肥、磷复肥行业来说,钾肥行业的过剩只是特殊时期的现象,价格的下滑只是一个回归理性的过程,整个行业将在短暂的调整之后步入理性轨道。通过对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长山的采访,我们了解到钾肥行业仍有巨大的市场机遇,国内企业的联合将是提高国内钾肥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

  钾肥价格下滑

  促使需求理性回归

  郑长山分析认为,2008年钾肥价格的快速上升和需求的大幅下降是一种市场偏激行为,属于短期的恶性现象,就像中东石油一样,会炒到148美元/桶,也会跌到40美元/桶。所以目前价格的下跌是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属于正常的市场调整。

  2008年国内出现钾肥价格过高,在于国内钾肥供应有限,而有定价权的国际钾肥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提升价格,使价格偏离价值较多。作为民族工业,国内钾盐生产企业也不愿意看到钾肥价格的过快增长,但是由于国内的产能有限,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也非常有限,只能跟随进口钾肥进行定价。

  虽然国内钾肥生产企业也在尽力控制价格,但在之前对市场的影响比较有限。当进口钾肥价格达到5000元/吨的时候,盐湖钾肥同质的产品销售价格为4500元/吨,由于国内生产企业的供应量在市场的占有率并不能占绝对地位,在价格制定方面就显得非常被动。

  但是国内农业对钾肥价格的承受力是有限的,在2008年高价钾肥严重破坏了农民的需求,使得在年底的时候有500万吨左右的库存转移到了2009年。2009年以来价格不断下降,其实是一个正常的价格调整过程,价格逐步回归理性将促使需求也回归理性,但需求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所以2009年的需求将维持在700万吨左右,而正常年份我国每年的钾肥需求在800-900万吨。

  现在国内钾肥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了2500-2600元/吨,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市场需求也开始出现恢复,在今年库存消化之后,市场信心将恢复,2010年有望实现市场需求的理性恢复。

  未来钾肥市场 供需缺口仍大

  郑长山预测,2009年钾肥价格实现理性回归后,钾肥的需求在2010年也将回归到正常状态,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15年要达到1300万吨,所以钾肥需求的增长空间非常大,缺口将长期存在。

  他分析说,钾肥在平衡施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要真正实现平衡施肥,钾肥的需求增长空间还很大。钾不仅能调节土壤,还能够提高作物茎秆的生长,提高其抗倒伏性,直接影响着粮食的稳产增产,还对作物品质有较大的影响,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及社会对作物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毕竟促使钾肥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被重视。

  我国的大部分耕地中严重缺钾,平衡施肥的概念应该是氮:磷:钾为1:0.42:0.42,我国农业部门提倡的是1:0.42:0.3,调低了钾的比重,然而实际操作中,我国肥料的应用情况是1:0.42:0.1,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的钾肥需求还能维持在800-900万吨。

  郑长山认为,目前对于钾肥的不科学施用,使得其市场潜力很大。除了农民对钾肥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现在国内一些复合肥生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没有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导致钾肥的用量不够科学,在钾肥价格较高的时期,一些复合肥企业竟然生产出来不含钾的二元复合肥,这样的操作将对农业生产非常不利。所以,如果相关的质监部门和监督部门加强对生产企业的配方进行监督,对农民科学施肥进行引导,钾肥需求的增长空间将会非常大。

  一方面是土壤缺钾,另一方面我国钾肥资源较为紧缺。目前青海的钾肥资源占全国资源总量的95%以上,现在钾肥的实物量为420万吨,加上罗布泊的产能,国内钾肥生产企业的产能在500万吨左右,能够满足国内钾肥需求的50%左右,随着国内钾肥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部分的钾肥仍需要通过进口解决。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安全在国家的发展中显得至关重要,“两缺”状态又难以得到改变,国际钾肥供应商之所以将进口钾肥价格提高到将近1000美元/吨,就是抓住了中国国内钾肥供需缺口较大的特点。

  所以对于目前的形势只能判断为暂时的恶性循环,钾肥出现较高的库存量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但是价格的理性回归和需求的恢复都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到年底,在库存量消化差不多的时候,价格也将回归稳定运行状态,需求也将在2010年恢复到正常状态。

  赢得话语权

  需联合提高竞争力

  针对国内钾肥发展现状,郑长山分析说:现在国际钾肥供应商之间的高度联合形成了高度垄断,而国内产能虽然在最近几年发展的比较快,但相对比较分散,国内生产企业没有真正联合起来;现在国内企业也开始开发国际资源,靠一个企业单枪匹马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不管是从提高国内企业的话语权还是进行国际资源的开发,都需要对国内钾肥企业进行联合。

  随着国内钾肥产能的不断增长,在国内钾肥供应方面所占比重加大,但需要通过联合才能有效与进口钾肥进行竞争。目前国内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相对比较分散,各有各的想法,所以在进口钾肥谈判的时候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合力。为此,郑长山提出,如果国内几大生产企业和几个大型贸易企业联合起来,谈判的效果就能好一些。

  郑长山认为,在钾肥的供给方面,有必要坚持3个“1/3”,也就是1/3靠国内资源生产,1/3靠进口钾肥,1/3靠利用国外资源进行生产。现在最难实现的就是靠国外资源生产的1/3,而要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国内企业能够联合起来。就我国企业进行国际钾矿资源的开发方面,比如在老挝和泰国等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运输距离比较短,技术和资金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些国家对于环保问题要求非常严格,靠单个企业的话成本就比较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钾肥企业就有必要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集团,无论是在国际贸易还是在国外资源的开发方面,都能够提高自身的话语权,从而在1/3的进口钾肥方面有更多的定价权,在1/3的国际钾肥资源开发方面能尽快地实现。


  我国钾肥行业将趋稳

  到目前为止,中国钾肥生产企业已达到30余家,生产能力450万吨,2009年预计产量不低于400万吨。未来五年内生产能力将有望达到750万吨。虽然目前价格依然较为低迷,但有望在未来几个月内进入稳定运行状态。

  上半年低迷在于供需失衡

  2009年度上半年肥料市场延续了2008年下半年的低迷之势,钾肥市场呈现出供需失衡;进口量减少,对外依存度降低;价格震荡走低,市场逐步趋稳的特点。造成钾肥需求量减少的原因有以下四个:

  首先,受经济不景气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化肥需求量也随之减少。2009年上半年的钾肥需求量为243万吨,而市场上的供应量为850万吨,供应量在短期内严重大于需求量。

  其次,随着氮、磷肥价格的深度下滑,钾肥的比价优势丧失。业内一般将二铵的价格和钾肥价格进行对比,水平应该处于基本一致的状态,上半年二铵价格已经跌至2100元/吨的水平,而钾肥价格依然高于3000元/吨,使钾肥失去价格优势。

  再者,2009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频繁,据统计,受灾面积达35024.7公顷。作物的生长情况直接影响者农民的投肥积极性,制约了钾肥的需求。

  最后,2009年社会库存量较大,甚至有人说2008年库存不低于680万吨,基本上相当于2009年全年的需求量。

  在具体的需求量上看,一季度北方冬小麦产区化肥需求减少15%—20%,由于拿货量较小,大部份复合肥企业停产或低负荷生产,市场观望强烈,整个市场信心不足,产业链严重受阻。二季度3月份随着春耕生产开始,市场价格有所好转,但不到一个月很快下跌,5—6月份价格持续低迷部分厂家低价抛货,市场恐慌心理加重。进入3季度后,市场价格小幅震荡,随着秋季用肥季节性高峰的到来以及进口钾肥谈判的逐步明朗,市场将逐步趋稳。

  在国际市场,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的几大钾肥供应商纷纷采取限产保价措施,今年全球钾肥供应商的生产量将减少30%。但在钾肥供应量减少的同时,全球需求量也在下降,而且降幅更大。对于国际钾肥需求的下降程度现在说法不一,但大家普遍都认为需求量下降了至少一半。

  在全球供需也严重失衡的情况下,7月10日印度钾肥招标出现意外低价,俄罗斯生产商Silvinit公司报出了到岸价格460美元/吨的意外价格,双方最终签订了85万吨的进口合同,这一价格远远低于前期625美元/吨的报价。

  下半年将逐步化解供需矛盾

  对于钾肥行业来说,下半年是逐步化解供需矛盾及进入稳定运行状态的调整期。具体来说,将呈现逐步稳定的局面。

  一方面,市场将呈季节性震荡,价格逐步趋稳。秋季施肥旺季的到来,全国主要复合(混)肥企业将逐步恢复产能,钾肥价格很可能迎来一次小幅上涨,但这个过程将非常短暂,幅度也比较小,旺季一过,价格将会回落企稳。

  另一方面,钾肥谈判结果的出现将为国内钾肥趋稳带来利好。由于受印度钾肥谈判变化的影响,谈判双方对持局面得到缓解,但基于国内目前自身产能的增加和库存的充足,依赖度的降低,460美元/吨到岸价格水平是否是中国进口钾肥价格合适的水平,还存在很大的悬念。虽然业内纷纷表示印度的谈判价格对于中国来说比较高,中国可能会有更低的价格,但是即使在300美元/吨的离岸价,依然能对国内2500元/吨的价格有所支持,至少能奠定市场稳定的基调。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