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语言中,茶的异名同义字很多,尤以茗与茶两字,同时频繁使用,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如今,这两个并肩独行的字出现了“合二为一”的趋势,“茗茶”应运而生,令人耳目一新。对这个热门新词,有些人提出疑问、不同的看法。为正本清源、明辨是非,笔者经过一番探索、查证,写此小文以求教于方家。
有人认为“茗”古语解释为“晚收的茶”,是指粗老的茶叶,叫“茗茶”显得档次低。根据词典解释,“茗”是茶的通称,指茶芽,一说是晚收的茶。后也指由茶(茶叶)泡制、烹制、煎制的饮料。认为晚收的茶质量下乘,是望文生义的误解。像乌龙茶、铁观音,其晚秋茶和冬茶比春茶品质更好,香更浓、韵更长。“茗”与“茶”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茶”字世俗使用多,“茗”字古来为雅字,常出现在书面语中。我们所说的“品茗”,就是喝茶,没有人会理解为“喝差茶”。再说,古代文人墨客对茗赞美有加,唐诗宋词中有许多名句,如苏东坡的“从来佳茗似佳人”,范仲淹的“溪边奇茗冠天下”等等,使人望“茗”而齿颊生津,“茗”有何不好?
有人认为,既然“茗”是茶,“茶”也是茶,把两字连用,不是重复吗?殊不知“重复”这个词本身就有重复的意味。再如“观看”、“湖泊”、“亏损”等词语,都是把异名同义的两个字组成一个双音节的词,用以表达单个字的含义。这样,新词组节奏平稳,易读易记,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当然,它们还能加深、强调词义的作用。“观看”,特意地看;“茗茶”,真正的茶。“茶”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内涵与外延已被扩大,出现了许多不是茶的广义“茶”,如“菊花茶”、“草药茶”之类。甚至那些连汤带水的小吃也被叫作“茶”,笔者的家乡苏北农村,客来奉茶,端上的是一碗“枣子茶”、“馓子茶”、“蛋茶”……里面一点茶叶成分也没有。在茶前加上个茗字,使人明确这里指的是狭义之茶——品饮之“真茶”,不是很有必要的重复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汉语言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在约定俗成中不断地创新,这是一种进步。让佳茗与香茶同类项合并,组成新词“茗茶”,这应当被看作是别具匠心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