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匹配的教育体系,是一个产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教育体系,改善着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动力。
新中国建国后,逐渐建立起了日趋完备的西式茶叶科技教育。迈入21世纪后,茶叶教育体系更加多元化,并引入了传统文化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09年,恰是中国茶叶现代教育制度诞生110周年。
1899年,建校后第二年,张之洞开创的湖北农务学堂(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开设茶务课,这是我国西式茶学教育之始。学习、传授西方茶叶科技,是那个时代的命题。
如今,110年后的今天,西式茶叶科技教育已经在中国扎根。复兴中国传统茶叶教育,创造中西合璧教育体系,成为茶叶教育新时代的命题。
学历教育要升级
西式茶学教育,在中国不断壮大。1914年和1919年,朱文精、葛敬应、当代茶圣吴觉农等赴日学习茶叶科技,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茶叶教育,成为中国茶叶教育领域的领军者。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茶学教育已经略具体系。
1949年,上海刚刚解放,新中国中央政府还没有正式成立,但在吴觉农等人的呼吁和支持下,复旦大学很快就恢复了茶学招生,陈椽、庄晚芳、王泽农等人亲自执教。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分配在农业管理、教育和科研部门,并成为新中国茶叶生产的骨干力量,是新中国茶叶人材的摇篮。
国家农业部原农业局副局长高麟溢,出身传统茶叶世家,当年克服重重困难,突破白区封锁,进入刚刚解放的上海,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茶叶专科学生。高麟溢说,“报名截止日期前一天,我终于到了上海,报名进入了复旦大学的茶学专业。”1951年,他自复旦大学毕业,走上了茶业公共管理工作的道路,直至1988年离休。
像高麟溢一样,于20世纪50年代走上茶叶岗位的王尭、庄雪岚、施云清等,都毕业于复旦大学茶叶专修科,并很快在科技、贸易等领域成为新中国茶事业的领军人物。
后来,院系调整,很快形成南北两个茶叶教育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茶叶教育从综合性大学完全转入农业院校。1997年,全国院校专业调整,茶学专业面临被合并到其他专业的危险。时任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茶学学科委员的杨贤强说,茶叶专业面临生死存亡,经过委员会的多方努力,终于保留了茶学作为三级学科的地位,归属于一级学科农学下的二级学科园艺学。
“然而,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茶学面临升级的挑战。”杨贤强说,“与同级别的学科不同,茶学不同于果树学、蔬菜学,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中国茶文化大力发展的情况下,提升茶学的学科地位,不仅是专家的意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据悉,新的茶学学科委员会正在酝酿,争取实现茶学升级,从三级学科升级到二级甚至一级学科。
在高学历教育普及的同时,茶叶中专和高职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茶叶中级人才的重要来源。
茶教育从娃娃抓起
2003年,随着北京市教改课程的推广,在北京马连道附近的三义里小学,一门新课程茶艺课作为“校本课程”面向一年级开课。
如今,这门校本课程已经面向所有年级开课,第一届学课学生也毕业离校。在毕业学生的留言树上,一名毕业生留言说,“学茶,让我品味了茶,品味了传统文化,学会了社交礼仪。感谢茶艺课!”
这么“特色”课程已经成为三义里小学的名片,得到北京市和宣武区的大力支持,北京市其他区县和外省的不少中小学也纷纷前来取经。今年暑假,100多名西部中小学校长组成的考察团专程造访三义里小学。
在六年多的实践中,三义里小学不断改革,由原来的识茶、茶艺课,发展为茶文化、茶礼仪课程,并且融合到美术、语文、音乐等课程教学中,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为此,三义里小学专门开辟出一所独立的茶院,与主教学楼静静地隔离开来。茶院内,一栋二层小楼,承载着教室、展览室的双重职能。
“小学的茶教育,已经超越了茶,成为综合素质教育的载体。”教务处主任赵蕊说,“在这个课堂上,形成了安静、祥和的班风。在其他课堂,老师都要大声说话,才能压制喧嚣的发言。在这里,有一种天然的安静。”
另一方面,中小学家长也很支持茶文化教育。北京锦物嘉业从2006年开始,大力普及推广青少年茶教育。总经理朱锦武说,“每年寒暑假,都有多个青少年茶道班同时开课,广受欢迎。在家长和孩子们看来,这不仅是茶的课程,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课程。”
东方国艺总经理熊志惠认为,“进入21世纪后,在校园内外,都兴起了茶文化教育,而且涵盖了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广泛范围。”
“茶道产业”刚起步
10月1日开始,南航乘客将在飞机上欣赏到中国茶艺。——茶艺表演和茶文化的扩展速度,由此可见一斑。
包括青少年茶文化培训在内,茶文化的社会培训源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茶艺热。东方国艺早在1996年开始着手推广茶艺培训,如今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熊志惠说,“整体而言,茶艺培训发展势头平稳,从当初的针对业内茶艺师培训,发展到现在的业内外并重,都市白领和外国友人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职业培训跳跃到兴趣培训。内容上,也从简单的茶叶识别,发展到复杂的茶文化培训。”
“最困难的时候,是非典时期,”熊志惠说,“没有培训收入,工资和教室租金却没有停断过。”经过多年的积累,东方国艺已经成为京城著名的茶文化培训机构。
现在,国内茶文化培训,已经开始从个人兴趣发展到团体兴趣,走入国内大型企业,成为高管人员的拓展课程。“茶文化培训,可以提高受训员工的仪态,提高公司文化氛围,”熊志惠说,“另一方面,在商务洽谈中,茶文化可以调剂会谈气氛,降低商业氛围,帮助会谈取得成功。”
整体而言,中国的茶文化培训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以东邻日本为例,日本茶道已经渗透到日本居家、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专职日本茶道培训的财团曾经荣膺日本首富。茶道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条,囊括了茶道用具、茶道教育等多项产品。与此相比,我国茶文化和茶道培训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处在起步阶段。
9月20日,东方国艺主办的日本茶道高级班在北京马连道开课。熊志惠说,“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都是我们以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主要针对中国茶道业内人士,增加大家对国际茶文化的了解。”主讲教师、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专家滕军认为,“这次日本茶道培训,必将促进中日茶道和茶文化的交流,让大家对日本茶道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茶文化培训正在探索新型培训模式,引入更广的传统文化内涵,希望在用具、仪式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特色、多样的流派,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国茶道产业。
民办学历教育兴起
2007年,天福茶学院正式开校招生,第一批学员今年已经进入了实习环节。
这是一家“例外”集中的学校,是中国茶叶教育的重要转折点。
“在全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业茶校;在茶界,这是第一个由茶叶企业创办的大专院校;在国内,这也是第一个台资大专院校。”严利人说,“在国内限制台商投资大专院校的政策下,天福茶学院的成立得到了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的额外关照。”
随后,武夷茶学院也提上议事日程。
“企业与学校联姻,天福的模式很特殊。”严利人说,“与通行的校企合作不同,天福的骨干员工直接参与学生教育,教学内容来自于科研、生产和市场一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创办天福茶学院,始于对茶叶人材短缺的顾虑。“天福集团确定了与众不同的目标,走向国际化,打造世界一流茶企,强烈渴求突出的茶叶人材。”严利人说,“天福茶学院,不仅要为天福集团培养人材,还要建设成茶行业的‘黄埔军校’。”
天福的办学成就,已经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成为国家对外茶叶培训的基地。今年8月,天福茶学院受商务部委托,承办了“发展中国家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班”。
江西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等民办大中专院校,在茶文化教育方面,也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多次出访法国等国表演中国茶艺。
1898年前,中国茶叶教育主要是传统师徒相承,虽然遗留下了《茶经》等茶学典籍,但是,大规模的集中式教育并不占据主流地位。从湖北农务学堂开始,直至当今,茶学学历教育主要是“官营”教育。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茶教育快速发展,成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中国,还没有民办的本科以及研究生茶学教育。严利人说,“最近几年,我们要争取拓展到本科教育,吸引更优秀的人材前来教学、就学。”
在国家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适当引入民办本科和高学历教育,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模式的多样化,对行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记者手记
综述、政策、国内产业、国际贸易、科技、文化、教育,通过七篇系列报道,我们希望向读者介绍了新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脉络,传递专家对茶叶现实和未来走势的观点。
我们希望,这七篇报道,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对新中国茶产业发展历程的关注,在关注历史的过程中,寻找现实的突破口,促进产业的发展。这,是茶人送给祖国六十周年庆典的最好祝福。
七篇报道的写作,得到了于观亭、施云清和高麟溢等知名专家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